在現今的教育風氣下,家長很容易迷失,有時孩子只是做錯少少事,也會剎時觸動父母的神經!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精神科醫生梁婉珊指出,家長應把握孩子犯錯的機會,從中協助他們建立自省力、同理心,真正做到「從錯誤中學習」。
葉偉麟 兒童行為治療師 在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主修輔導及心理學 梁婉珊 精神科醫生 曾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兩人合著《父母一句話,啟動孩子解難力》
在一張白色的圖畫紙中央,有一個細小的黑點,請問你看到甚麼呢?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有一個黑點。」
小部分人的答案是:「還有一大片留白,可以任意創作。」
如果你是前者的話,你很有可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著眼於他的過失或者缺點。其實有很多時候,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裡,都是透過犯錯來學習的。只要我們願意放下這些個人價值觀、別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的價值觀,換個角度看,接受孩子做錯事是正常的,那麼我們對管教孩子就會有新的認知和體會了。
我們反而應該把握孩子犯錯時的機會,協助他們建立自覺、自省力、同理心,教導他們如何正確調節情緒,並吸取解決難題的經驗。
但是請緊記,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等於允許他們的錯誤行為。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弄得非常清楚,並替孩子定下適當的界限;完全放縱、任由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甚至作出一些帶攻擊性及破壞性的行為,那就百害而無一利了。尤其是當情況危急的時候,譬如孩子拿著餐用刀叉揮動,基於安全理由,家長應該即時出手制止。
不過,孩子在偏食、不肯做功課、不收拾房間、不和別人分享等等情況下鬧情緒時,家長應該明白,這些並不是危急情況,更非關乎生死之大事,相對來說可以慢慢處理。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用上嚴厲的命令斥責孩子,或者恃權威地補充:「我是爸爸,我說的話你要聽!」以這種強硬的態度面對正處於青春期或反叛性強的孩子,很可能會啟動了他們的杏仁核,後果不敢想像。
電子書試讀 : https://goo.gl/iexJ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