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理工大學公佈一項研究發現,自2009年推出新高中學制之後,有超過6成受訪中六學生認為,新課程為他們帶來很大的挫敗感。研究亦指出,約7成中五及中六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十分大,更有超過1成學生曾想過自殺。
其實,香港中學的中文及數學科課程,都比中國大陸淺及窄,而英文科也比新加坡淺及窄,所以課程內容應不會對學生產生過大壓力。那壓力何來?研究學生的壓力來源前,我們得先討論以下問題:每天上學的目標是甚麼?
要問,才有學問!
你可能以為,上學的目標就是獲取知識。但想獲取知識,上學不是唯一的途徑。現今社會知識到處都有,只為了知識,憑自學就成,其實不需要上學。你去找每科的教科書,就可以自學。以中小學課程來就,就算是書本以外的內容,看多幾本書或上網搜尋肯定找到。
當然,你也可以說,上學的目標何止一個,但我在「學業成功靠專注」一文曾提及「愈少目標,愈易成功」。如果告訴子女上學有五十個目的,他們就不知道上學最重要的是那一件事。天天上學,樣樣都想做,結果樣樣都做不好 。
在我看來,上學唯一目的,是問!不明白就去問老師,問到明白為止,上學不問問題,等於不上學。「學問」二字真有意思,因為要問才真正學到東西。這個重點,父母必須從小不斷灌輸給子女,而且將此重點化為子女學習的關鍵習慣。
學習的4大關鍵習慣
人總是想拖延時間及分散專注力, 沒有紀律就無法達致目標。所以要子女學業成功,父母應培養子女煉成以下四大關鍵習慣,以專注地邁向目標:
- 每天須就不明白的課程內容,問到明白為止:學生成績不佳,一半以上的原因是不明白不去問老師,或者問了還不明白不好意思再問。如果不明白的東西堆積太多,遇上測驗考試就會感到巨大壓力,所以須養成「日日清」習慣,不明白的東西不可讓它過夜,當天須問到明白為止。
- 用自己的理解做每科筆記:學了,問了,也須鞏固才不會流失。每天課後溫習,然後不看書本情況下,深入思考今天老師教過的課程內容,然後用自己的理解做每科筆記, 才容易記得著。 到考試前溫習時,由於已濃縮成筆記,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 每天須做足夠難題作鍛鍊:明白是不夠, 須做足夠難題作為鍛鍊才是真的明白,通過思考掙扎的磨練,克服難題去製造成功經驗,才能建立自信心。
4. 每天固定上床起床時間, 除了中六、旅行或家有大事, 否則不可妥協。
落實「日日清」習慣
子女上學如果目標清晰,有了焦點,由於日日清,沒有堆積問題,學業壓力必大減,成績自然進步。
可以分享我輔導過的真實個案, 有位香港媽媽,為要子女落實「日日清」習慣,規定子女每天必須問老師三個問題,沒有問題也必須問,目的是養成習慣,因為剛開始是最困難的。她手上有一筆記本,每天寫下那三個問題及老師名字,在下一個家長會向老師核實。她的孩子隨後成績顯著進步, 再加養成上述第2-4習慣,願意與難題掙扎, 兩年內,由班上第二十名,升至有三科全級第一。
子女落實「日日清」習慣,最初須由父母或良師益友把關堅持,否則只會堆積問題自招壓力。老實說,無人關心及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很難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