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資優方程式】沈振雄:孩子成績差,父母是元兇?

【資優方程式】沈振雄:孩子成績差,父母是元兇?

沈振雄 (Tony)

育出兩名數學資優的兒子,大仔沈怡謀於牛津大學取得數學一級榮譽學位,其後攻讀博士,現於 University of Reading 擔任數學講師。細子沈詩鈞於2007年以9歲之齡入讀浸大數學系,今年於 UCLA 擔任客席助理教授。沈振雄有一套獨特的家庭自學法,亦以此義務輔導過不少學生及家長,他會在 FAM101 定時撰稿,分享這套自學法及育兒心得。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早在孩子三歲開始,父母就應著重培育子女的性格和心態,這兩方面比認知能力更重要。根據以往我輔導學生的經驗,學業成功或失敗,與父母有百分百的關係。

我輔導過一位中一男生,整天打機,無心向學。他的父母為了兒子的成績,決定搬家,並安排兒子由當時就讀的 Band 1 尾中學,轉往一間 Band 2 頭學校繼續學業。

 

放棄電視機和遊戲機?

我向他父母開玩笑說,既然搬家,不如就「不知不覺」忘記搬電視機和遊戲機吧!他爸爸說不好,表示一家人應該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我馬上說:「既然你想與兒子好好談,不如我們玩一個遊戲。」

當晚,這位爸爸和太太、兒子圍著一張桌子,每人手上有兩張白紙,彼此要把想向對方說的話寫在紙上。每張紙中間劃一條線,如兒子寫給父親的,就要在左邊寫上父親在哪方面令自己感到爸爸對他好,或要求父親以後要做的事項,最好可寫上十項;右邊則相反,寫上父親讓自己難受的清單,或要求父親以後不要再做的事情, 也寫十項。寫完後,就把紙交給對方。

 

父母和兒子 坦言心底話

這位爸爸打開兒子的紙張,看到他提及以往父子相處時他曾感到的溫馨,但最近兩年,父親卻變成一個「魔鬼」……那爸爸很驚訝,覺得一生人努力都為頭家,為何兒子覺得他是魔鬼?而寫給媽媽的那張,則反映了對她不斷重複講某些話感到厭煩……

互相看過對方的「心底話」後,他們沒動氣,反而開心見誠地傾談起來。經過這「遊戲」,做父母的明白到,兒子之所以沉迷打機,是因為出自對父母的不滿,藉此去逃避,並以差的成績作報復。

 

激勵孩子讀書 最有效之法

坦然相對後,三人都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達成具體共識後,大家更攬著一起哭。從他們真誠的表白,我有以下觀察,值得其他父母深思 :

  1. 那男生沒提出物質要求,例如加零用錢、最新手機或名牌衣履等。有些父母以金錢或物質激勵子女,不單沒用,反令子女得寸進尺。激勵孩子讀書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陪伴子女做難題,在掙扎過程中給少許提示及鼓勵。通過解難建立成功經驗,子女漸有滿足感及自信,有自信就不會貪圖物質。
  2. 孩子一半的自信心,來自父母對子女的行為和說話及語氣,另一半就是上述第1點的挑戰及成功經驗。大部分父母都沒耐性,每天鮮與子女傾談15分鐘以上,孩子有困難時父母多不在身邊或沒被發現。所以應每天跟孩子傾傾謁,看看他們有沒有異樣。
  3. 那男生主動放棄遊戲機和把電腦密碼交給父母。我對那位男生說,沒自制能力將來肯定不會成功,試試你做功課時把遊戲機、手機、電腦或電視機等放在身旁,如你長時間都不為所動,你就是一位真漢子,那我們就可坐下來談談入大學及部署將來如何找好工作,那男生果然做得到。

 

父母先改變 子女成績自會進步

隨後,我輔導那男孩子一段時間後,他三科都考獲全級第一,並已轉往 Band 1 名校繼續學業。如果孩子與父母關係密切,對家有歸屬感,孩子就不想令父母失望,最終必會走正途。所以我義務輔導學生,但不會接受與父母關係惡劣的學生,因為沒有歸屬感的人,不懂得自我約束,少有顧及自己行為的後果。

 

這個案證明,只要父母願意改變,加上環境改變,子女的成績自然會有進步。如果父母不改變,不願意多花精力和時間在子女身上,子女亦難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