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的學生中,有一半人對我說:「老師未教過的教材,我們不可以預先讀。」我問他們:「老師是否親自對你這樣說?」他們都回答「沒有」,可見不少學生只是想「過關」,向老師和家長交了差就算,卻不會把上學視作學習機會而倍加珍惜。
小一自修會考數學
我的小兒子詩鈞,因準備要跟哥哥一起往英國升學,故自小一就開始在香港自學英國會考數學。當時他讀下午班,平日早上自學兩小時,下午上學。一到週末,他更會用上半天來讀書。英國會考兩年課程,他六個月就讀完;我給他試做以往出過的試卷,他都取得約八十分以上,扣分的題目都出自不小心,其實他全部都會做。
不過,他讀小一時,成績排名只在全班的中位數,並非名列前茅。所以當我看到他數學卷的佳績,那一刻我有一個疑問:一位有能力考英國會考數學的學生,為何之前完全沒有將潛能發揮出來?
我漸漸醒覺到,原來兒子在香港讀書時,因著同學和老師的環境和氣氛下,他在腦海已認同自己的能力是班上的中位數,因此所產生的期望,令他只得到這樣的成績。他無法想像自己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環境大不同 數學能力不再受限
而他在家中自修英國會考數學,環境和氣氛很不同,他認同他有新的能力,這項能力應用於英國會考,而非香港課程,是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東西,故他沒有受同學水平和學校的環境所限。
雖然,他在讀小一,卻在家中自修英國會考數學,這兩件事都是在香港發生,但因著「切割效應」,令他視作兩回事,所以不論自我能力認同,或是成績表現,都會因應環境而截然不同。
當年詩鈞在香港讀完小一後,便去英國跳級讀中六,連跳十級,兩年內考完三科高考、八科會考,九歲回香港讀大學! 想一想,如果他在香港按部就班讀下去,恐怕到了十八歲也未必能考上大學,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身處的環境令他以為自己能力是在低水平。
跳級自學 有望超前原有進度
我從兒子身上明白這道理,所以我會要求我所輔導的學生,都必須養成在家自學的能力,並要超前目前班上的進度。
過往經驗中,多數學生都能夠在一年內超前兩年,例如中一生應在中一期末的暑假內,完成中三課程,用意是希望製造一個新的情況,讓學生覺得身處於一個新環境,與身旁同學不同的一個環境,而且可鍛鍊他們凡事要主動及自律。
實際上,如果想在香港中學文憑試取得三科5**成績以上,首先必須在中三完成中六的數學,因數學科最容易可以超前,不然文科學生數學考得差進不了大學,就很可惜,然後中四讀完中六的三科選修科,才有希望在文憑試取得三科5**成績以上。
有一位中一學生在中一期末已經讀完中三數學課程,並向老師取得兩份中三的數學試卷,然後在我面前用考試時間內完成,我親自批改得九十分。但奇怪的是,學生在隨後的中一數學大考中,竟只得六十分剛好及格。這表示他還是受著當時環境對他的能力所限。當他升讀中二後,由於班上多數是新同學,老師也是新來的,再加上他在一年前早已讀完中二的數學課本,環境變了,令他輕易考上全級首五名。
我認為,大部分孩子都有其資優的一面,只看是否有適合的環境將此潛能激發出來。學習環境的改變,令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重新的認同,擺脫了以前潛意識的束縛。
可否營造適合的環境?視乎學生及其家長的選擇問題。所以我深信,成績好並非能力問題,而是學生及其家長的選擇問題。這在下次稿件再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