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資優方程式】沈詩鈞爸爸沈振雄 (Tony):家長坦誠認錯,孩子更容易學好

【資優方程式】沈詩鈞爸爸沈振雄 (Tony):家長坦誠認錯,孩子更容易學好

沈振雄 (Tony)

沈振雄育出兩名資優兒,大仔沈怡謀取得牛津大學數學一級榮譽學位,其後攻讀博士,現於University of Reading 擔任數學講師。細仔沈詩鈞於2007年以9歲之齡入讀浸大數學系,今年於UCLA擔任客席助理教授。沈振雄有一套獨特的家庭自學法,亦以此義務輔導不少學生及家長。

 

父母帶頭承擔 為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犯錯,到底家長應立刻責備孩子?還是會反思自己,了解是否有責任承擔孩子的錯失?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他曾說:「我富有只因為我承認我的錯誤快過其他人。」

如何從挫敗中成長,可以決定孩子的將來,因此,家長必須找出原因並作出改變,可避免孩子將來犯上致命的錯誤。最理想的情況是,孩子的在小學時期遇到挫敗,因為孩子愈遲面對,愈不願意改變。遇上挫敗時,最重要的是家長能反思並作出正面改變,同時鼓勵孩子糾正錯誤的思想、行為和習慣。就孩子學業方面來說,他們成績差,很多時都與父母相關,如果子女看見父母不改變,子女就不想改變,所以父母須帶頭改變,子女自然會跟著改變。

 

以謙卑之心 糾正錯誤根源

承認錯誤及改變需要大量勇氣和決心,消除舊思想和行為習慣,並學習適應新的思維及方法,而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尊,須有謙卑之心,才能以開放的思維去接受善意批評和決心改變。

教養孩子是很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機會做錯決定,關鍵是及早承認錯誤及改變;就算方法正確,隨著孩子年齡成長的每個階段,所應對的策略及方法也必須改變,如果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或錯誤,不願意放下偏見,不但會錯過改良孩子缺點的最佳時機,更加難以理解及認同子女的感受,也不能坦誠與子女溝通製造歸屬感,而家庭歸屬感就是子女進步的根源。

 

埋怨逃避 只會令孩子目光狹窄

遇挫敗最常見是逃避及恐懼改變,甚至還加以埋怨,若然父母將所有過失怪罪於孩子、別人、學校、政府,覺得自己完全沒錯,就無從扭轉局面。這種消極行為,會為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目光變得很狹窄,只想過關應付就算,放棄追求知識及新技巧,考不好就標籤自己無能力,不想再看試卷檢討。

不少富裕父母以為送子女去英國讀書便會解決問題,當中或有些成功例子,但失敗而回也不少,例如有一批富裕家庭的子女在英國學校與其他同學有糾紛被學校開除,其他學校很快知道,拒絕接受他們入學;另一批子女在英國讀名校,由於學校重視排名,子女成績不過關未能升上中五(英國會考最後一年),被勒令退學,雖然後來有其他學校願意接收,但我勸他們留在香港,不要急於回英國,因為送子女出國留學,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子女看見父母為他們改變,才會感鼓舞。

 

多陪伴挫敗子女 令他們加快振作

如果父母有其他成績好的子女,較難說服他們為成績差的子女而改變。有一個家庭便是這樣,兄長成續好,但妹妹卻被學校開除困在家裡,她的母親為了陪伴她,停止出外交際,但父親除早餐外從來不在家用膳,於是我打電話給他,說女兒現在想讀書,如您能多回家晚膳,對她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女兒長大後,會惦記你如何在她低潮時陪伴她、鼓勵她振作,當你年老時,她會擔任你現在的角色,陪伴你左右。

那爸爸聽完後,經常回家與家人共膳,一年後他女兒的成績已持續超越其兄長。在香港應試的英國會考成績,除了英文得B外,其他科全A或A*,成功入首十五名英國中學升讀高考,這個例子再次証明,父母願意改變,是子女成功的動力,他們的學業成績,視乎父母及子女的選擇問題,並非能力問題。

 

回顧:【資優方程式】孩子成績差,父母是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