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巧門博士2004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叫《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他提出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只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道理,就是每個人都說著不同的「愛之語」,也就是說每個人接收愛的方式都不一樣。而且人都傾向用自己喜歡被愛的方式向別人表達愛。例如我的愛之語是「服務的行動」,當別人為我服務,我就會覺得很被愛。所以當我為別人提供服務時,即使對方不覺得被愛,但我的確認為自己是在付出愛。如果能夠掌握「愛之語」,就能夠有效地向對方表達關愛。
經過多年的研究後,作者把「愛之語」分成五大類:「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後來,他聯同羅斯‧康貝醫生發表了另一本著作《兒童愛之語》。這兩本書都說明了,「愛之語」不只適用於兩性關係,原來兒童也有自己一套愛的語言。天下父母都愛自己孩子,但孩子不一定真正知道,所以問題應該是如何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五種愛之語並沒有分對錯,這些都是很個人的感受,而每個人至少都有一種主要和次要的愛之語。
接下來我會精簡地總結五種「兒童的愛之語」,讓家長們學會分辨自己的孩子如何接收愛,以致日後能夠製造更美滿有效的親子溝通。
1)肯定的言詞
肯定的言詞能夠造就兒童,而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已經說過「快,真,準」的讚賞技巧。你的孩子有沒有習慣無論做了些什麼都會第一時間要求你看看,或問你的意見?例如畫了一幅畫後就會連忙問:「爸爸你看看!」或「媽媽,你覺得怎樣?」等等。 此外,孩子喜歡讚美別人嗎?雖然兒童所發出的讚美不會太具體,甚至有時令人覺得莫名其妙,但其實這些訊號都是告訴家長這個孩子是渴慕被讚美,「肯定地言詞」或許是他的主要愛之語言。
2)精心的時刻
簡單來說這是父母跟孩子一對一的時間,在這個時刻,家長只會專注在他身上。都市人生活忙碌,很容易忽略孩子「精心時刻」的需要,事實上這種需要是不容易被家長發現。當孩子展露需要時,很大機會以負面行為去吸引家長的注意力。遇到這種情況,有好些家長會誤以為孩子頑皮,需要處理他的不當行為,但其實他只是需要父母的注意和有質量的陪伴。如果家中有很多孩子,那 「精心的時刻」則更加重要,家長可以應用這書第一部分「建立親子關係」所提及的技巧來增進感情。
3)接受禮物
孩子喜歡從地上撿起東西例如樹枝或樹葉然後拿回家興高采烈地送給你嗎?他習慣把上課時做的小勞作送給你嗎?他喜歡跟你分享他的茶點嗎?這可能代表「接受禮物」是他愛的語言。雖然我不鼓勵家長經常以物質來獎勵孩子,但如果這是他的「愛之語」,偶爾送孩子一點小心意其實也無妨。每個人都懂得送貴重的東西,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送『有價值』的東西。不需要花大錢,有時一張貼紙,文具,甚至親子伴讀書籍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家長願意親自做些小手工送給孩子那就更理想。禮物不是用來收買孩子的心,也不可以取代其他的關愛。
4)身體的接觸
基於文化傳統,可能我們的父母比較少以這種愛之語去傳遞愛,有很多人甚至覺得做起來很困難。不過無論男孩或者女孩,父母常規地給予愛的身體接觸都是很重要。拍拍肩膀,擊掌,擁抱,和親吻都是很基本的身體接觸。這種身體接觸能夠給孩子溫暖感和安全感,亦是實在地讓他知道父母有多希望跟他在一起。即使上一代很少以這種渠道讓我們感受到愛,但這不代表我們不可以重新學習。
5)服務的行動
服務的行動包括服侍孩子,照顧他們的日常需要。這種愛之語是最普遍,而且父母們每時每刻都正在做著。我覺得以這種愛之語普遍到一個點甚至有孩子會認為是理所當然!如果服務的行動是孩子接收愛的主要方式,那家長必須教導他以一個感恩的心對待服侍他的人,而且要學會表達感謝,同時又鼓勵他多主動服務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