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 教養 Q & A 】理盧幼慈:「唔輸得」的孩子 如何教導?

【 教養 Q & A 】理盧幼慈:「唔輸得」的孩子 如何教導?

理盧幼慈

理盧幼慈

美籍華人社工親子教育家,國際教授級遊戲治療師,累積近40年管教問題孩子的經驗,每年來港舉行十多場家長講座,場場爆滿。
Q  我九歲的女兒很小器、敏感,玩任何遊戲都「唔輸得」,沒有體育精神。有時更不願意參加新活動或遊戲,寧願獨坐一角,面對這樣情況,我該怎麼辦?

A 從心理學角度估計,這孩子的心靈似乎很脆弱,自尊心未見穩固。原因之一可能是她從小習慣成人無時無刻的稱讚,玩遊戲時讓她贏、偷步沒人阻止、唱歌走音永遠是伴奏的錯,久而久之,自以為完美無比。在遊戲中輸一回,就覺得傷心難受,失去面子。當再有類似的機會出現,便藉口逃避,寧願捱悶也不願冒險。此外,她可能以為當上輸家就不符合自己「完美」的形象,所以不玩也罷。


解決孩子「唔輸得」 四大方法

家長面對這種「輸得少,輸唔起」的孩子,有以下方法︰

1.  父母要停止對孩子經常說「好」、「乖」的字眼,誠實的給予孩子回應。如孩子唱歌走音,可以問她「是否喉嚨不舒服?所以表現與平日練習時有出入。希望你下次表演前多點練習。」

2. 適時清楚、簡潔、耐心地教導孩子生命真理。例如︰問孩子︰「為甚麼你的10隻手指長度不一?」孩子可能回答︰「是天生的。」那時候,便是教導孩子「10隻手指有長短,正如每人都有長短處」的道理。接著又可以問孩子︰「你知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及短處?」如孩子否認自己有任何短處,家長可說︰「身為你媽咪,我期望你做一個勇敢開朗的孩子,認識、繼續發掘及培養自己的長處之餘,也能面對和改善自己的短處,我會忠實的給你回應和支持。」

3. 教導體育精神。建議家長可用以下兩句向孩子解釋體育精神︰「體育精神=贏要贏得謙虛,輸要輸得瀟灑。」訓練方法是與孩子玩「過三關」遊戲,此遊戲只需十數秒便分出勝負。每玩完一局,贏家要伸手與對方握手說︰「多謝你同我玩。」而輸家也伸手說︰「恭喜你。」這訓練要做21局。當勝負都有下台階時,孩子才能學會正確的應對方法,就更容易接受偶然做輸家的情況,社交技巧亦會變得大方得體,同時表現出體育精神。

4. 教孩子如何面對批評。遇上此情形時,教他們先忍著不快,聽清楚批評內容後,說一句簡單快捷而又令對方收口的話,令自己減少傷害,例如︰「多謝你的指點」、「多謝你教我」,然後轉身離開。離開現場後才好好消化剛才聽到的批評。如屬善意,就要找機會改進;如屬惡意,便學習自我開解,說句︰「明顯是他亂說」,順手摔個紙團到廢紙箱,寓意拋開及消解這椿不如意的事件。

中國人大都「臉皮薄」,做父母的有時也不懂如何冷靜地接受批評,也許教孩子之前,自己先多多練習生活上的溝通技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1
 


英文學習

兒童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