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引薦與他的好友洽談生意合作的機會,約會時間是中午12時,估計在寫字樓傾談片刻,便移步到附近酒家用膳,豈料用膳的地方是在他的公司,吃的竟是由他的「御廚」弄的「私房菜」,是非常可口的素食。
我便好奇地問這位初相識的朋友,是不是日常中午用膳都是吃自家菜, 他隨即娓娓道來近年微妙的改變。原來他多年前工作日以繼夜,食不定時,那裡有商機便往那裡鑽,因此舉凡甚麼展銷會、商會活動、甚至電影首映禮都一定見到他的踪影;而每年例行的官商活動,例如回歸及國慶的酒會、行業的春節晚宴都未曾缺席。在業界打滾多年,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成功經驗,便開始有一些公職向他招手,是別人給面子的,當然也不好推。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他用了四個字總結過去的生活,就是「身不由己」,無論幹甚麼,都是基於同樣的原因:「對生意是有好處的。」如是者,他每天的行事曆都擠得密密麻麻,「有開工無放工」一日三餐都在外,完全沒有家庭和休息的份兒。
成功名利的背後
我打趣地問:「那你今天那麼成功,不就能停下來享受你昨天失去的嗎?」他一面靦腆,淡然地說:「但有些東西,失去便是失去了……包括兒子的成長和身體健康。」
原來他的兒子已十五歲了, 但關於兒子的成長,他卻是一片空白,即使很努力地回憶,也難以想起多少個有關父子兩人共同的故事。然而,不愉快的經驗卻不斷累積,例如大概在兒子七、八歲的時候,他發現他情願給傭人拖著走路,也不想父親拖他;某天因身體不適,早了點回家,以為家裡沒有人,便躺在梳化上睡了幾小時,後來才知道兒子原來一直在二樓活動房打遊戲機。「屋是大了,但關係卻很疏離。」
朋友自責地說:「兒子的成長,儼如活在單親家庭,沒有父親的形象。」談話至此,真不敢相信眼前的,是在個多小時前才認識的一位朋友,我的心靈就如伴著一位老朋友走過「那些年」,作為父親的感受,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有共鳴!是的,因為我也是父親,一位十歲兒子的父親;而我也是父親的兒子,整個童年到少年時期,我的父親都不在場。那段日子,是永遠不能用任何物件來填補的,過去便是過去了……
物件失去了,可以用金錢買回來,成長卻是無價的。
做個「在場」的父親
此刻心裡非常慶幸,正因為不想「傷痛代傳」,打從兒子出世,在他的成長路上,我都堅持做他的同行者,永遠在場,做一個回家吃飯的父親、有「家庭日」(Family Day)觀念的父親、會做「家務」(Home Work)的父親。
我鼓起勇氣地問:「那你後來又是因為甚麼原因,醒覺自己要作出改變?」朋友就很誠懇地向我道出故事的「下集」。「有天乘飛機從上海返香港,突然發現身體出現異樣,然後便暈倒了。原來我在飛機上中風,爆了血管,飛機抵港時便隨即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搶救,尚幸是輕微中風,經搶救後再作跟進治療,幾個月後便康復過來。這次經歷,令我深覺人生無常,生命的掌握不在自己的操控內,於是自那天起,除了小心起居飲食,生活也盡量奉行簡約。
生意是照做的,但絕不勉強;一般應酬,可免則免,而晚餐則盡量留給家人。現在我的行事曆,是必有家庭日的。」
眼前的這位新相識,走過生死之間,並悟出全新的生活哲學,令我有所啟發: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絕不能奢望用工作的成果來換取豐足生活,因為真正愉快的生活,不是用金錢來買的。這是一頓心靈和肉身都非常愉快、很不一樣的「商務套餐」,喜出望外的是在繁忙的職場生活中偶遇。朋友在我們告別之際,再拋下一句後語:「Enough isEnough (夠就夠了)!」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