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查詢:「我的小朋友四歲,可以讓他學甚麼樂器?」對音樂沒有太多認識的家長,的確很難作出判斷。家長可在小朋友入幼稚園後安排學樂器,一般有兩個因素要考慮:一、孩子本身的意願;二、孩子的年齡、身高和手的大小。不過,很多時孩子會「以貌取人」選取樂器,家長可以按孩子的年紀選擇,四至六歲小孩,可由鋼琴和小提琴開始。
文:盧詠詩 資深記者,自幼習琴,曾赴上海音樂學院深造音樂教育,近年轉職音樂教育工作,並開辦Bravo Music & Art Studio音樂學校,希望建立愛音樂的下一代。
早前從報章上看到有茶餐廳辦「放題」,覺得很有趣,當下靈機一觸─不如我們音樂中心也來個「暑期音樂放題」,讓學生多接觸不同的樂器,滿足家長及小朋友對不同樂器的好奇,再按喜好選擇學那種樂器。
這構思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有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多嘗試再選擇。要照顧孩子學樂器的「意願」,除安排試玩不同樂器外,父母可以帶他們聽聽音樂會,或者看看相關的影碟,再問他們的意見。不過,這個測試法很難作準,小朋友未必懂得樂器的特質,很多時只是「以貌取人」,憑樂器的外觀決定學甚麼,父母可以再考慮孩子的年齡及身材再行決定。
四至六歲首選鋼琴
四至六歲小孩應先學甚麼樂器?「鋼琴」。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坐在鋼琴前雙肩放鬆、雙手垂下放在鍵盤上的姿勢是最自然舒適的,至少,毋須提起重甸甸的樂器,若孩子坐在琴櫈時雙腳不夠長著地,我們可在地上放一張小櫈,讓小朋友雙腳「著地」變得有重心。
此外,鋼琴琴鍵排列是由低至高、左至右排列,換言之,左手負責低音、右手負責高音,DO音至TI音一個一個順序、重覆地排列,只要讓孩子掌握琴鍵分為兩個黑鍵為一組、三個黑鍵為另一組,他們很容易便可以以圖像記憶掌握各個音高,一個已調音的標準鋼琴,按下琴鍵便能發出準確音高的聲響,對初學者而言較易掌握,也可幫助訓練音準。
有「樂器之王」之稱的鋼琴可同時彈出樂曲的和聲(一般以左手作伴奏)及旋律部分,這使學生在學習樂理時能較易掌握和弦、和聲部分。加上鋼琴鍵是以圖像表達音高,在作答樂理題目時也要先畫出一個鍵盤再行思考,我從多年教學經驗中得出結論,有「鋼琴底子」的學生的樂理考試分數一般會較其他學生高!
鋼琴+小提琴=理想組合
若要再多學一種樂器,我會建議小提琴。小提琴本身有不同大小,從4/4到1/8,甚至有1/16及32/1大小的小提琴?孩子可按手臂長度選用不同大小的琴。有很多人會認為拉奏弦樂器時很難掌握音準,但我覺得如果老師對學生的音準要求夠嚴格的話,透過反覆練習、在指板上點上標號,反而對培養音準概念很有幫助。對於同時學習鋼琴的孩子來說,琴鍵上的音高及音準概念可以在拉小提琴時派上用場。
有一點家長要注意,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尤其男孩子)而言,要他們長時間保持正確的拉琴姿勢,確實是在挑戰他們的耐性及老師的包容底線!故在拉琴時,可以讓小孩子每十分鐘休息一會,期間玩一些音樂及節拍遊戲,這樣才可以讓學習小提琴更「細水長流」。除了西樂,四至六歲的小孩子也可以選擇中樂樂器,下期再談。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