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新月異,近年教育界亦鼓吹學習STEM風氣。STEM,即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及Mathematic(數學)。樂善堂余近卿中學是香港首間「STEM教育實驗學校」,可謂學界STEM的先鋒,校長劉振鴻接受FAM101訪問,邊叫實驗室裡的機械人「小白」酙水招呼人客、邊說:「不出五年,這些機械人已經普及到大家的家裡,因此學習STEM是十分重要。」
但對於小學生、甚至幼童來說,要教他們認識四大範籌談可容易。筆者5歲半的兒子,常說要做一架會飛的單車,筆者往往不知如何應對。劉校長卻認為幼童創意無限,雖然沒有高深的技術知識,但一樣可以藉此培訓他的的創意、觀察力及解難力,為日後學習知識打好基礎。
他建議:「家長可以把一些大問題,化做很多小問題,以會飛的單車為例,首先小孩子要認識飛的原理,家長可以與小朋友一起摺很多大大小小的飛機,一起飛,在玩樂的過程中,讓小孩子觀察及比較不同大少飛機,哪隻能飛的最遠。這己牽涉了基本的數學問題。」
而對於一些已上小學的孩子,劉校長認為他們可以更具體地學習,建議他們可先用紙筆畫低心中的設計,再由家長與小朋友合作,利用紙皮箱紙出模型的初形;後來再考慮買架真單車回來改裝。」他指家中,可常備紙皮、熱溶膠槍等,讓小孩小隨意都可以創作模型。
而文可為副校長則補充指﹐不要期望孩子很快就會制作出一件成功的產品,他指坊間的確有很多STEM訓練班,以結果為本,「做出一件很美的產品,然後影張相,但小朋友真正學會的是多少呢?」他認為,「小孩子經歷多次的失敗(trial and error),比他第一次的成功重要,重點是家長如何協助小孩歸納出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找尋出優化的方法。」
兩人表示,他們的學生,也發明過很多失敗的產品,包括讓老人家夜晚去廁所時穿著的「發光拖鞋」,「但評判會問他們,拖鞋有電,廁所有水,這樣會不會電死老人家?」學生又試過發明「智能收衫機械臂」,下雨時會自動收衫,結果評判指香港單位窗口太小,未必付合,
加上即使衫沒有濕,卻因為下雨時要開窗,而弄濕家中。他們指,這些過程,都是學生增強解難力的機會。
相反,科技進步下,IPAD垂手可得,甚至隨時把設計以3D printer 列印出來,文副校長認為這不是最理想的學習方法,甚至有點本末倒置,「學生一手一腳做出來,才真正學習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