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和太太放棄建築師的事業,毅然跑去成立畫室。回想當初,為畫室的宗旨及教法費煞思量:選擇單單教學生繪畫技巧,抑或以導人思考創作為主?當然,我們選擇了後者。要教出一個個喜愛自己創作,不愛左抄右仿的學生,導師與學生都要付出無比耐性與恆心。說老實,有時我們在畫班常見的怪現象是︰學生難教,家長更難教!
博藝堂繪畫創作室創辦人,經常擔任國際青少年兒童藝術比賽評審。夫婦二人本是建築師,後全職授畫,膝下不少學生屢在國際比賽中奪獎,著有《再畫彩虹》等。
一堂才畫一個生果?
即使是幼兒班的學生,來到我們的畫室,我們也只提供顏色之母:紅、 黃及藍三種基本原色,為的是訓練他們自己調色。這技巧對於習畫的人來 說,是十分重要的基本階段。紅加黄變橙;黃加藍變綠;藍加紅變紫……口 訣不難上口,但實行起來真有點難度。要反反覆覆的嘗試,才有些微或不明 顯的進步,尤其那些只有四、五歲的小孩們!成功調出綠色時,沒經驗的他們只要加了少許紅色,就已變成不討好的 啡色,但這樣才能汲取經驗和進步!一早為他們安排好所有色彩,只是「糖 衣毒藥」──有不少例子,十多歲才來跟我們習畫的學生,帶來過往色彩斑 斕的畫作給我們看,後來我們知道,學生連最基本的「肌肉」顏色也不懂得 調,皆因從前畫室老師,每次都為他準備好所需的色彩,為的是討好家長!
一個半小時的課堂裡,小孩子其實以畫筆,經歷了一場「色彩」歷險。 但我觀察到的,是家長們和家傭姐姐們在接小朋友放學時,還未仔細聆聽小 朋友的「色彩之旅」後感,已無情地指著畫作罵︰「What a mess!畫得太 糟了!」當孩子們努力地畫畫時,大家不是鼓勵他們,相反是當頭潑一盆冷 水!剛萌芽的創意幼苗,是否給父母們親手浸沒了呢?
又有一次,中班裡一個畫得不錯的學生,能適度運用他的繪畫技巧,畫 了一個有層次和肌理複雜的「翻鬼佬荔枝」,我聽見家長說:「一堂學費才 『買』得一個生果?!」身為繪畫導師,是否要學習遷就這些家長,每堂都教畫金銀珠寶呢!
帶兒子到畫室「寄居」耳邊常聽到:「劉Sir 、Ms. Lee真替你們開心,有劉見之這個畫畫那麼 出色的兒子,真令人羨慕!」但我認為,如見之般有繪畫天份的小孩子,其實香港有很多,不過見之生於一個愛體驗藝術創作的家庭,成為我們「畫筆家庭」的「白老鼠」,讓他的天份得到發揮。今天見之和禹之(二子)分別 已六歲和四歲多了,回想過去,有不少令人再三回味的體驗片段!
見之是在香港人永世難忘的SARS(非典型肺炎)後,第二個秋天出生的。還記得當時人人都很緊張初生嬰兒,把他們放在防守嚴密的家居中成長。我們卻將三個月大的見之帶到畫室「寄居」。畫室一角擺放了一張嬰兒牀,在課與課之間給他餵奶。不少相熟的家長,也曾替這小鬼餵過奶、換過尿片呢。日子天天過,見之在小小的牀邊站起來了,不時「咔、咔」聲地向來上課的學生,展露好奇的笑容,有一次更跨出牀,像「不倒翁」般跌在地上(當然安全著陸)!自此奠定了他愛笑、開朗、不怕陌生的個性。
作為創作教育者,我們真的不想浪費人生成長期中,頭數年最寶貴的智商發育期。要是讓兒子呆望家中房間的天花和牆壁度日,我寧願在安全環境下,讓孩子早點認識、看看多姿多采的世界,培養其求知的習性。
一家四口塗鴉「浴」
很多香港家庭,因怕小孩子把家中牆壁或地板給弄髒,而不給孩子們塗鴉的機會,假期也總是去購物。於我們而言,最想看到的莫過於兩個兒子,齊心合力動腦筋、搞創作。
我們在禹之一歲左右時,特別裁製了一幅5呎乘5呎的帆布。每逢假期,都會鋪在客廳中央,將不同色彩的顏料倒在上面。身穿短袖衫褲或舊襯衫,四口子就如泥漿摔角般在帆布上用雙手混合顏料衝呀衝、轉呀轉、畫呀畫……半天就在笑聲中度過了!待見之年長些,我們便索性特別訂做了一幅2米高的白板,掛在家中牆上讓他們畫過夠!
小孩子,特別是男的, 最愛英雄人物,如Superman、Iron man、Spiderman,就連不是人形的Transformer也不放過。但一個一個的買給他們不是辦法,我們也下令親朋戚友不要向他們「進貢」。
我們來一招「將欲望化為創作推動力」,鼓勵他們做面具模型,兩隻小鬼你量度我臉的寬度,我量度你臉的長度,在畫紙上各自畫出獨一無二的1比1面具來,有時還會製作不同配件,如手錶,腰帶等。他們亦會堅持戴上英雄面具和裝備,充滿自信的走到大街,向路人展示。當有人認出他們創作的人物時,更會大拍手掌!結論是,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至創作上,絕對是雙贏的:我們的荷包省了不少,兒子的自信與創意亦漲了不少!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201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