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身份多多,有時候擔任補習老師還不夠,更要肩負情緒輔導員的角色,為孩子減壓,那又有誰來替我減壓呢……
放輕鬆點,生活已夠累了,我們實在沒必要把自己拉得太盡。所謂情緒輔導員,不如說是支援者的角色,有時甚至不用說多餘話,不必費多少勁,只要靜靜的坐在孩子身旁,陪他哭陪他笑就好。
陳國齡經常接觸患情緒或精神病的小病人及其父母,經驗所得,她認為爸媽大可透過簡單的三部曲,幫忙疏導孩子的情緒。
與孩子同在
與孩子同在:孩子因為某事不開心而跟父母哭訴,表示他覺得有壓力。父母不必急於判斷其對錯,而是應讓他明白,爸媽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不快樂。簡單一句:「係呀!你唔開心呀!」已很足夠。
教導發泄情緒:先觀察孩子怎樣宣泄情緒,不停哭鬧踏地?默不作聲?還是抱頭痛哭?不論方法如何,在安全情況下,爸媽都應容許他們宣泄。爸媽可以先平心靜氣的跟他說:
「爸媽等你喊完舒服啲再傾吧!」
剛開始時,爸媽需給予孩子提示,拍拍他肩膊說:「不如你先飲啖水/深呼吸一下吧。」當然,我們絕不能接受自殘行為的宣泄方式(例如把頭撞牆)、打爸媽以及擲東西。
事實上,小朋友多以哭泣發泄,若爸媽回以「你係男仔,有咩好喊?」或「唔好喊,快啲攞功課出來做,冇時間啦!」這就等同「迫孩子埋牆角」,完全不給予他紓緩情緒的機會,只會令他們的情緒沒出路。
指導解決方法:這並不等於要父母事事出手,大人可從旁觀察他們如何處理。舉例小朋友被同學欺負,取去其文具而號啕大哭,家長不必翌日立即撲去學校大興問罪之師。
「Helicopter parents(盤旋型父母)往往過早出手,令子女沒有機會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陳國齡續說:「也許那同學翌日已把文具歸還及道歉也說不定。孩子從中會明白,下次發生同樣事情,我不必反應過度。」陳國齡相信,假若爸媽能在孩子還小時做到這三部曲,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可以大大減少孩子患上情緒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