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稚園不分中英數常等科目,沒規定老師要教授學生的學術知識,但指引老師透過日常活動啓發孩子在美術、運動、音樂、語言、科學、自然、數學,以及情緒和社交智商等範疇發展。
「每種教育方式均有利弊,凡事太執著用自己一套,小心變成另類的過份保護。」
在個人層面方面,孩子入小學前,要對自己有認知,了解自己之餘,認同自我價值,有自信,同時有動力,及自律地接受及完成不同的任務。
動力是成功的第一步,沒有動力的話,我們註定原地踏步。可是,動力沒有自制能力維持的話,也是空談。
自制能力,是抗拒即時引誘的能力。在收到零用錢後,孩子會即時把錢花掉,還是會選擇儲蓄,才買自己期待已久的玩具?在課堂上,孩子會跟同學閒談,換取即時而短暫的輕鬆,還是會抵抗誘惑,堅持專心聽講,換來日後的好成績?
證明忍耐換來更大回報
看著其他人即時享樂,而自己要忍耐,為著看不見的抽象概念而抑壓本性,這對孩子而言,絕對不是易事。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同時要向他們證明,忍耐能換來更大的回報。當我們帶著孩子經過玩具店時,孩子看上了一件玩具,我們告訴孩子,下次儲夠錢才可以回來買。當孩子很想得到這件玩具時,他們會忍住不買其他玩具或零食,務求儲夠錢買這件玩具,如果父母到最後食言,孩子知道等待未必有回報,他們下次便不會為了未知的好處而放棄眼前垂手可得的利益。當孩子習慣只著眼眼前的享樂和利益,將來要他們自我控制,養成自律的個性,便難上加難。
作為孩子的榜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當我們見孩子不願意等,怪他們自制力低時,也要反省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作了一個甚麼榜樣。
我們的工作壓力大,下班後,要善待自己,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當父母每個月都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潛而黙化,孩子受父母行為所影響,也會傾向效法父母的自制模式,即時享樂至上。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間中的即時享樂並無不可,但若果兩者只能選其一時,長遠的好處會比即時享樂更值得。
有些父母或老師以為,好好管束孩子,遏止他們的即時享樂,便可以養成自律的孩子。可惜,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當我們太過嚴厲,孩子只會依賴外來的管束。當我們每天把孩子的時間表排得滿滿時,他們沒有從即時享樂和長遠好處之間選擇的機會,也沒有時間自發地控制自己。如果有一天,孩子沒有外來的管束,也很有可能要從頭學習自制。
真正的自律
我們有責任鼓勵孩子自立,讓孩子學會做決定,更重要的,是在做決定後自己承擔責任。這樣孩子才能夠在自己的行為和後果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當他們遇到誘惑時,便懂得衡量得失因果,為自己選擇。這種透過內在動力驅動的自我控制,才是真正的自律。
孩子有了動力控制自己,抗拒誘惑,還需要不同的䇿略幫助自己堅守信念。我們不想孩子吃零食,可以不斷提醒孩子健康飲食的重要,但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還是完全不買零食,讓孩子眼不見為淨。孩子能養成自制能力固然最好,但如果我們多做一小步,減少孩子眼前的誘惑,讓他們更容易控制自己,又有何不可?
我們的脾氣其實是自制能力的照妖鏡,自制力高的人,一般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每每在孩子「不聽話」時大發脾氣,大叫大嚷,孩子有樣學樣,把亂發脾氣當成抒發情緒的唯一渠道。反之,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適的途徑如找人傾訴、做運動,甚至好好哭一場來抒發負面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心情好,自然有動力,這樣便能更有效養成自律的孩子。
孩子的學習能力、社交關係、情緒管理、道德發展,甚至成年後的消費模式等,都能從自制能力反映,可見自制能力必須從小培養,不容忽視。
電子書試讀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何潔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