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學前101 / FAM教育 / 家長請反思 孩子焦慮與你有關?

家長請反思 孩子焦慮與你有關?

情緒管理,是現今教養的一大棘手問題。孩子坐立不安、失眠、食不下嚥、亂發脾氣,我們很快會歸咎於學業壓力,抱怨現今的教育制度,還有那條「殺人不見血」的起跑線,如何扭曲孩子的童年。


撰文︱ 姜素婷 攝影︱Brian Ching 

ThinkstockPhotos-523512363
我們的下一代有多焦慮?
食好住好,還用愁麼?孩子心事,大人未必懂,調查數據某程度上或許可代孩子說話。香港城市大學早前分別以235 名初小及368 名幼稚園生的家長為對象,調查其子女的焦慮水平,結果發現,8% 初小生的焦慮水平高於正常,另有4% 達至臨床水平;幼稚園生則有13% 高於正常,4% 達至臨床水平。高於正常甚至達臨床水平是甚麼意思?這表示小朋友已出現了坐立不安、胃口欠佳、失眠、發脾氣及有很多憂慮的狀態,有的甚至有嘔吐、頭痛或腹痛等身心症表現。簡單而言,就是「周身唔妥」。

相關文章:

Next Prev
 ThinkstockPhotos-176589250| 爸媽一句話 逆轉孩子情緒  
 489482129 | 焦慮子女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緊張型父母  
 ThinkstockPhotos-490260427  |父母慣SayNo 小孩常焦慮
Next Prev

大小間的情緒互動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說,有些小朋友天生害羞,較容易坐立不安、臉紅和肌肉繃緊,屬比較容易焦慮的一群。這些孩子每到一個新環境,總需長時間適應,並愛事先提問──會跟誰見面?要跟哪個老師說話?要說甚麼話?要做甚麼事?這種天生焦慮的孩子,最容易令大人心煩。

既是天生,與遺傳有關嗎?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兼精神科顧問醫生陳國齡引述外國研究解說,八成焦慮孩子的家長,也同樣焦慮。當中固然與遺傳有關,但環境因素,包括家庭氣氛與父母態度等,也佔相當比重。換句說話,焦慮子女背後,有時候是一個又一個緊張型爸媽。

 

教養上的投資與回報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看到的臨床實況,有些緊張型爸媽帶子女求診,甫在診症室坐下即拿出記事簿讀呀讀,巨細無遺地把子女的「病況」讀出來。何念慈也稱,不停在子女身邊團團轉的「盤旋型家長」(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parents),內心其實充滿焦慮,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失敗:「他們相信一敗就會塗地,從此不能復興,故學業要贏在起跑線上,這才能上名牌大學。」甚至有家長對她如此說:「我確實『投資』很多在子女身上,我不能忍受『投資』失敗。」這「投資」,包括心力、金錢及時間,假若子女讀書不成,對他們來說是沉重的打擊。

焦慮的父母不知不覺便用了催谷、責罵及羞辱的方式,企圖挽回投資的頹勢,可是這樣做,極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處於前線的陳國齡及陳葆雯均指出,聲言會跳樓的初小及幼稚園生,以往很少見,現在卻開始在診症室出現。對於爸爸媽媽來說,這無疑是一警號。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