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學校當孩子是豬,但學生赴考,如豬上秤,豬秤多少次,也不會令豬變肥。考試只是評核學生的手段而非目的,學生不會因考試而啟發思考;只考學生不教學生,實非學校應有的所為。
八爪魚家長 曾跑教育新聞十年的樂爸(梁永樂)、商界精英Tom 爸(趙公梃),與絕大部分香港家長一樣忙工作、忙應酬、忙得八爪都不夠用,兩人於報章專欄分享育兒的喜與樂。
大輸家肯定是孩子
但實情是,小三、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成績,與學校聲譽攸關,於是機械式操練、催谷之風愈演愈烈,學校之間拼個你死我活,誰勝誰負也好,大輸家肯定是孩子。曾訪問港島區某著名成績出眾的小學校長,談及考試數量與學生壓力時,他只淡然說﹕「高小全年考試、測驗,大大小小合共8次,原因?學校傳統……」我當時暗忖,怎可用「傳統」解釋考試多之由來?清朝人有留辮的規矩,豈不是要繼續?習以為常的做法,有叫「優秀傳統」,有叫「流毒萬世」。
學生面對8次考試測驗,難以相信他們會覺評估「有意義」或能夠「樂觀面對」。 另一校長答得更妙:「家長要求嘛。」我不知道校長怎看待自己的專業,若然你看醫生,要求他開胃藥醫傷風,醫生或會轉介你到精神科,因為醫生絕不會因你是「顧客」而答應你的要求, 這是「專業判斷」。
我只想說,考試多寡應是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判斷」,絕不能以一句「家長要求」,放棄判斷的責任。況且,小學生一旦形成某種價值觀,之後便難以改變。學校可能因操練TSA、應付呈分試、討好附屬中學或各種原因,要增加學生考試負擔,但決定前應慎之又慎,否則恨錯難返。
當然,亦有不少小學校長對學校老師充滿信心,認為就算不用操練,也足以應付公開考試評估。有校長對考試的看法甚有道理,至今仍印象深刻「筆試考不出年輕人很重要的能力、道德和創意,考試考不出才華,考試只是一種熟練的技術。」「重視考試而沒有創造力是不幸的事。」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