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別拿走孩子的 99 種可能

別拿走孩子的 99 種可能

「媽咪,你睇,而家塞車呀!」前兩天我跟雪雪坐車,車子在路上停了好一陣子不動時,她這樣說。我禁不住笑著回答:「係呀,今日落雨,車會行得慢啲,有啲塞車。」

 我驚訝於這個兩歲多的小朋友, 竟然知道甚麼是「塞車」,看她一臉正經地向我「匯報」路面情況,真的不能小覷她。

 

吳凱霖(Bonnie)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太太、兩女之母、著有《跟孩子說OK!》,幼兒家庭教育碩士生、國際關係碩士、中環OL。

 

 

孩子具創造力

這兩個月,雪雪的興趣表新增了「交通」一欄。每次外出時,她就問我:「今日要不要搭車㗎?」當我告訴她「要」,她下一個問題就會問:「那今日要不要過隧道?」有時她會主動提出路線,告訴我們今日想行大老山隧道,還是獅子山隧道。以往雪雪愛玩Lego,初她很少把Lego砌成交通工具,只會把它們變成煮飯仔或遊樂場。近日再跟她玩,經已變成砌隧道、砌車車了。

 

同一個小朋友,幾個月間,不論是興趣抑或能力已有很大分別。對著同一套玩具,她們可以變出截然不同的內容,紅色綠色的Lego配件,轉眼由飯枱變為紅綠燈,這就是孩子的創造力。雖然雪雪愛上車車,但手腳協調不太好的她,平日只停留在看車的份兒,反而好朋友謙謙是班上的賽車手,經常在Playgroup的自由時間 「飛車」,雪雪更是他的粉絲。

 

同樣喜愛車車,不同孩子的表達手法也大相逕庭,雪雪用眼睛看、用Lego拼砌; 謙謙用腳踏、用身體去感受速度。的確,每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用心觀察孩子的成長,就一定會發現他們生命充滿可能。

 

愛的「一百種語言」

愛研究學前教育的朋友可能也對Loris Malaguzzi略有所聞,他來自意大利的Reggio Emilia城鎮,曾寫下一首很漂亮的詩名叫「一百種語言」(A Hundred Language ),內容正是講出小孩子的無限可能。

 

孩子本來就擁有無限的想象力,他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何止一百種,孩子生來就充滿創意,但我們卻經常把當中的99種可能性都拿走。

 

尊重孩子的特質

以Loris實踐教育理念的城市名命的瑞吉歐教育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 在各地備受推崇,並曾於90年代獲 Newsweek 評為「全球十大幼兒教育」。它提倡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red        approach)、尊重每個孩子特質的教學方式,並盡力保留孩子的探索和學習本能。

 

他們認為幼兒教育應由孩子主導學習方向,而不該是由老師/學校設計一套課程,然後硬塞給性格及特質都完全不同的孩子。小朋友要透過親身經驗來學習,鼓勵他們以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並不只限於用說話,也可以運用畫畫、戲劇、泥膠甚或Lego等方式演繹,這些就是那一百種語言中的部份。

 

要行這一套,學校/老師需要大量配套及高度彈性,實踐時所遇的困難不難想像。但作為家長,我們何不由自己做起,由今日起,定意尊重孩子的特質,讓他們以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感受,並放手讓他們去發掘及發揮自我潛能,就是送給孩 子最好的禮物

 

延伸閱讀:《跟孩子說OK!──釋放孩子的99種可能》

電子書試讀 : http://bit.ly/2BJFr6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