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上,我和小孩之間固然是以中文交流為主,但是我很用心營造家庭環境,在家裡四處都擺放著英文圖書,讓小朋友從小便在快樂的氣氛中,培養出不會抗拒讀英文書的習慣,有事沒事都會拿起書來翻翻。這種刻意的擺設看似微不足道,卻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讓小孩垂手拿起英文書在手,不一定會打開腦袋細讀書中的文字,卻會對英文書產生一種親切的感覺。
我不喜歡電子書,小朋友用手指觸碰的機械式動作,不帶來多少感覺。反而,我希望小朋友拿著書本,每翻過一頁,都會有一種期待和驚喜的感覺。這種感覺從小便培養出來,不會是沉悶的、熬時間的,而是期待的、喜悅的,因為他們知道,書中有故事,每翻一頁,總會有更精彩的延續。
學英文其實就像學習母語一樣,只要看每個嬰兒從剛出生開始,媽媽餵奶時在耳邊不停地喃喃說話,到他發出聲音,需要多久時間?這種讓小孩多聽,跟讓他們多讀一樣,都是一種輸入的過程。讓小孩聽多了,蓄存多了,到某一天,有足夠信心,便自然會有輸出,從嘴巴吐出文字,說起話來。
據同樣的原則,小孩大概半歲自己懂得抱奶瓶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們讀故事,包括英文故事,每天至少兩個小時。而鑑於我知道自己的英文發音並不完全純正,為了讓小孩的發音能更地道,我也會經常在他們睡前,播放由外國人朗讀的故事CD。我每天開車送老三返學校,二十分鐘車程來回共四十分鐘,由第一本Harry Potter的Philosopher Stone開始播,已完成全套七本,每一本要聽幾個月,這種堅持接近兩年了。
至於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到補習班不斷操練,我不但反對,更不會給小孩們做任何類似的練習。雖曾嘗試給老大去過會話班一次,但發覺根本沒有多大幫助,浪費金錢,也浪費時間。
一、堅持每日不停講故事
記得老大出生沒多久後的兩三年,我每天下班後返家就跟他不停的講故事,每次起碼一個小時。到老二出生後,我先每人分別因應他們的年齡說不同的故事,但後來自己實在太累了,這時老大已經六歲多,可以從圖畫故事書進階到讀篇章書(chapter books),跟兩歲多的老二仍然只能讀圖畫故事書不同。若每人天天分別說一個小時,時間實在不夠,我便開始安排讓兩位一起聽,於是老大既要聽我讀給老二聽的圖畫書故事,老二也要聽我讀給老大的篇章書。
說到這,我又要感謝我們家庭是備受祝福的。老二的語文天份本來就是超高的,所以他超齡分享老大的篇章書竟也吸收自如。結果,老二英文閱讀的歷程便比老大快很多。譬如說,他們倆都是大概七歲便自己拿起書本閱讀,不用再由我讀給他們聽,但老大要到十歲才讀Harry Potter,老二八歲卻已經讀完整套了。
至於老三,他跟兩位哥哥的經歷有點不同。到九歲多了,才開始讀大概八十頁的篇章書,而且他仍然喜歡我每個晚上讀故事給他聽。老三與兩位哥哥讀英文書的經歷不同,除了天分外,在我眼中,就讀不同學校的影響更為重要。
二、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閱讀感受
台灣中央大學學習語言研究所柯華葳教授認為,閱讀就是「自學能力」,也是「思考能力」。所以,學校最該做的,是建立一個看完書之後,可以說出來分享和討論的機制。如果你為孩子揀選的學校,是以培養孩子成為終生的閱讀者為教學目標的話,就可喜可賀了。課堂圖書角、晨讀時段、閱讀課等都是孕育英語閱讀環境的必要條件。當然,能把資源善用的,就要靠老師這位英語啟蒙及引導者了。儘管圖書角放滿了美麗的故事書,如果老師本身不愛閱讀、不跟孩子朗讀故事,不跟孩子分享閱讀的感受,圖書角都只會是課室的裝飾品而已。
經驗早已告訴我,人在江湖,孩子在香港這個考試主導的教育制度下,學校所採用的課本和練習,大都是操練式的、硬繃繃的。但相對於老大和老二在直資小學就讀,課程比較靈活,也包括廣泛的閱讀。老三就讀的卻是屋邨小學,學校也不太鼓勵英文閱讀,每天回家後要做比哥哥們更多的功課,但運用英文的能力,卻也不見得好。面對著這種情況,我作為家長,就要多耗點功夫。開玩笑的說就是,必須每天跟學校搶時間,讓我孩子對英文的感覺活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