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齡醫生 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近年愈來愈多青少年自殺的個案,引起社會大眾關注,作為家長,更是擔心。因此,大家要多加關心子女,事實上已有青少年偷偷地自殘,身邊的人未必察覺到。蓄意自我傷害的普遍程度令人擔憂。
自我傷害的行為包括用?刀、小刀、玻璃或指甲等去切割和刮傷自己。若果傷勢嚴重,傷者必須入院接受治療並轉介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評估。絕大多數自我傷害的人都因為感到絕望和不高興,又未能表達自己的情感,故以切割自己來舒緩緊張的情緒。導致青少年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可能是他們與家人朋友爭執、被同學欺負、學校和功課上遇到問題、抑鬱、身體健康欠佳、酗酒和濫用藥物等問題有關。
其他因素可能包括家庭關係緊張和社交孤立。通常每當年輕人自我傷害後,他們往往因為感到遺憾而會立即告訴家長或朋友。但如果事情只是被人意外地發現,那麼就應該更要慎重地處理。
個案:小晴
小晴一向名列前茅,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績及課外活動出眾。她立志要拿取獎學金入讀美國的名牌大學,她覺得留在香港讀書就是失敗,所以遵從媽媽的要求,中學時期要專心讀書,不會拍拖,要入名牌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可以供養自己及媽媽。
日積月累的壓力令小晴很難受,她不想跟忙碌的媽媽傾訴,跟朋輩談論的時候,朋友會覺得她在「晒命」。有一位同學竟對她說,「Me too ,我就界手啫,你又要咩?」小晴開始用?手的方法解決問題,她覺得用?刀?手並不痛,反而能給她短暫的舒緩,減少壓力,亦給她一種好一點的感覺。
但是一兩天後,壓力又來,問題好像永遠都解決不了。最後,小晴的自殘行為被學校社工發現,社工跟媽媽解說的時候,媽媽卻說:「由她吧!如果她覺得好一點,我不覺得?手有甚麼大不了,對她有甚麼傷害,她可以繼續讀書就得了。」小晴起初只?手腕附近的部位,後來在上臂,最後在大腿的位置,她不想別人看到她的疤痕,後來社工跟她作輔導,並轉介兒童及精神科醫生,評估她的抑鬱情緒及自殺意圖。
如何幫助自我傷害者
首先我們鼓勵小晴改變她的負面思想,減低不入海外名牌大學就等於失敗的想法,亦引導她思考如何尋找讀大學的財政支援,及兼職的可行性。並減低對自己的要求,給自己提供安全網,接受讀本地大學的可能。亦跟她討論舒緩情緒的方法,列出幾個她認為可以嘗試的方法,包括:聽音樂、做運動或熱水浴等等。逐漸社工和小晴建立互信的關係,亦代替媽媽的角色,給她情緒的支援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有小部分自我傷害的青少年會試圖自殺,而辨認出此組人需要一定的專業技巧,不過可以透過一些特定行為去分辨出他們。例如自我傷害的行為多會私下進行,他們會避免被人發現,或採取一些預防措施防止被人干擾。有時亦會很明顯,譬如他們會跟別人談論,或者寫在筆記裡,甚至安排分配自己的財物。
此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實際辦法幫助這些青少年。首先,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和時間,若然我們沒法關顧他們,那就有責任把他們轉介給專家處理。接著訓練青少年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應對策略,但關鍵的是要讓自我傷害的年青人知道我們有時間和耐心去關注和幫助他們。另外就是給與他們情緒支援,讓他們學習如何正面訴說及舒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