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6至12個月大的寶寶,母乳或配方奶仍是最重要的食物,寶寶每天大約喝700 – 800毫升,就能獲得足夠鈣質,但6個月大寶寶體內的鐵和鋅儲存開始耗盡。因此,嬰兒6個月大時應開始進食含豐富鐵質及鋅的固體食物(即糊仔及粥)。不過,家長或祖父母對準備糊仔存有不少誤解,以至寶寶未獲均衡營養,或引致食物過敏,以下我會一一釐清。
洪之韻
兒科專科顧問醫生,現職仁安醫院馬鞍山分科診所總監。
導致營養不均的原因
誤解一、以肉汁攝取蛋白質
我發現,許多嬰兒在引進固體食物後生長停滯不前,經詳細詢問,父母和祖父母向我道出這一做法:用牛肉或豬肉來煮粥,即使沒有把肉剁碎放入粥,其肉汁滲入粥內,已能令粥營養豐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家長需把肉碎加入粥,確保嬰兒獲得足夠蛋白質。
誤解二、急於餵食新食物
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需有適應的階段,因此不能隨時任意加入新的食物,餵食新的食物必須循序漸進:最好連續單獨嘗試一星期餵食一種新的食物:第一至第五天,先嘗試給予1茶匙;到第六、七天輕微增加至1至2茶匙,千萬不要把尚未證實安全的食物混合入粥或湯內。而最好餵食新食物時間應在早上和中午開始進行,以方便整天觀察寶寶有否出現過敏反應。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可以開始吃蛋黃,12個月後吃蛋白,以降低出現蛋白過敏的風險。
食物過敏症狀
-呼吸系統﹣嘴唇腫脹、口腔腫脹、呼吸困難、不停咳嗽
-心血管﹣血壓低、休克
-胃腸道﹣嘔吐、腹瀉
-皮膚﹣全身性紅斑、蕁麻疹、眼眶周圍腫脹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2013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