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孩都曾經感冒過。所謂的「感冒」其實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所引起的。這些病毒種類多如牛毛,少說也有上百種不同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很多人會問,每年新聞報道的「流感」和「感冒」到底有甚麼不同呢?
文:黃瑽寧 台灣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育有一兒一女。 著有《新生嬰兒護理大全》
「流感」的英文influenza(flu),是特別指「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至於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叫做「感冒」。以前的人不知道感冒有這麼多種病毒,他們覺得有一種感冒特別
嚴重,會發燒、咳嗽、全身無力,甚至引發肺炎,稱之為流感(flu),以別於一般感冒(common cold)。
流感病毒是造成流感的元兇,也的確是比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但我們也知道,除了流感病毒,也有其他病毒的感染是很凶悍的,比如說SARS。不管是輕微感冒,或者是嚴重流感,孩子多少都會有咳嗽、流鼻涕的症狀。下列有一些常見的誤解,讓我來幫大家糾正一下視聽。
誤解一:感冒早點吃藥才會好
事實:感冒不管吃藥不吃藥,都會好。吃藥只是緩解症狀,讓感冒那幾感冒與流感天身體舒服一些,並無法縮短疾病的天數。唯一有縮短病程效果的抗病毒藥物是一種叫做「特敏福」(Tamiflu)的藥丸,顧名思義,只對流感病毒有效,對其他病毒是沒有效果的。
所以,如果孩子非常抗拒吃感冒藥,每次又哭又鬧又嘔吐,不但沒有讓他更舒服,反而增加他的痛苦,就不要再給他吃藥了。
誤解二:感冒咳嗽要抽鼻涕或者拍痰才會好
事實:抽鼻涕或拍痰,都不會讓感冒早點痊癒,也不能「預防感冒變成肺炎」。抽鼻涕可以讓病童鼻子比較舒服,但也只是暫時的。我個人認為,抽鼻涕這種事情,在家處理就可以了,跑到診所去抽,不但增加孩子的恐懼,而且會傷害到呼吸道黏膜,實在不是很好。我遇過很多孩子,本來不怕看醫生,因為去診所抽了一兩次鼻涕,嚇得要命,從此看見白袍就像是抓了狂一樣,死命地哭,奮力的逃跑,我看了很心疼,這樣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實在不是很好。
另一個誤解就是拍痰。正常的孩子感冒,支氣管炎,咳嗽有痰,拍與不拍結果都一樣,對疾病的緩解沒有任何幫助,也同樣不能「預防感冒變成肺炎」。我認為,如果孩子很享受你給他拍痰的時光,覺得很舒服,那麼拍痰就是一件好事;反之,如果拍痰的時候,寶寶又哭又鬧,只想逃跑,那拍痰不但一點意義也沒有,甚至造成孩子心理的創傷。
誤解三:鼻涕要常常擤出來,不可以吸回去
事實:鼻涕出來,跟吸回去,結果是一樣的。吸回去的鼻涕,就算裡面有病毒,經過食道,就被胃酸殺死了。出來的病毒,還要擔心手部衛生沒有做好,傳染給別人。當然我知道吸鼻涕不是很有禮貌的動作,
但是用力鼻涕,也會引發中耳炎,兩者雖各有利弊,我可以忍受沒有禮貌一點的,畢竟人不是天天都在感冒。
誤解四:黃鼻涕就要吃抗生素
事實:首先必須了解一項重要的觀念:抗生素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剛剛說過,感冒是病毒感染,因此,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是錯誤使用的。注意喔!「黃鼻涕」絕不等於細菌感染,也不等於鼻竇炎。一般
感冒也會黃鼻涕,過敏性鼻炎也會黃鼻涕,空氣污染也會黃鼻涕。
診斷細菌性鼻竇炎的標準在下一篇文章有詳細介紹,若過度診斷,將會導致抗生素濫用。綜合以上幾點,感冒時不一定要拍痰,不一定要抽鼻涕,不一定要鼻涕,也不需要吃抗生素,那該怎麼處理呢?
答案是:多喝水,多休息。如果肯吃點藥就吃,不肯吃也無妨。觀察孩子的精神活動力、食慾,以及咳嗽、鼻涕的頻率。
如果有下列症狀,可能是有第二波的細菌感染,才需要看醫生:
1. 發燒超過三天
2. 精神突然變差
3. 呼吸開始變喘→可能已經變成肺炎
4. 黃鼻涕超過十天,或感冒快好了突然又開始濃鼻涕→可能變成鼻竇炎
5. 耳朵疼痛→可能變成中耳炎
不管發生肺炎、鼻竇炎,或者中耳炎,都無法事先預防,所以也不用自責「是否太慢就醫」,或者「如果提早吃藥會不會比較好」,這些都是庸人自擾。如果發生細菌感染,好好治療就會痊癒,面對它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新生嬰兒護理大全》黃瑽寧醫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