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是日本的新學年。今年四月,女兒即將升讀小一。日本小學分為公立和私立,當中不乏如電影「そして父になる」(港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般,從孩子年幼時便上私塾、訓練有素但求躋身私立名校的例子,不過大部分日本 家庭,都會選擇就近入讀該區的公立學校,我家女兒亦然。
文: 大粒太
讀書需要甚麽準備?首先,忽略搬遷等特殊因素,日本孩子自呱呱落地一刻,已經基本上決定了日後入讀的公立小學,因為住址決定了所屬校區,學校因應當年度入學學童人數來分班,絕對不會出現沒書讀的情況。孩子自懂事起,便知道自己將來要去哪所公立學校。
每年十月左右,各所公立學校便會出書面通知,提醒區內的適齡小童報名,由家長填寫一份簡單的入學資料便成。十一月,小朋友會被安排到學校參加集體的身體檢查,檢查的項目包括内科、牙科、視力及聽力。這些身體檢查一般安排在學校裡面進行,小朋友首次踏足陌生的學習環境,也正好趁機結識將要同窗六年的伴兒。
次年二月,學校會舉辦入學說明會。約一小時的說明會上,校方會向家長提列各種基本要求、膳食制度、學費繳交方式等,並建議家長在入學前準備好規定的文具及衣帽鞋襪等雜事。日本小學生午餐時要輪流自行分餐,還要準備分餐用的圍裙、帽子和口罩。
其實在日本升讀小一可謂十分輕鬆,令父母最花心思的無非是一個叫做「ランドセル」的傳統──日本小學生書包。這種書包價值不菲,便宜至一、二萬日元,貴至十萬以上都有,一般日本人認為它是陪伴子女用足六年的書包,從款式設計到實用功能都諸多講究。父母與孩子多數提前半年要四出搜購,而各大小商家亦不斷利用各種機會向他們介紹產品。花多眼亂,女兒一時說要粉紅色,一時說要綉上心儀圖案,終於在去年年底才選定她的心頭好。連書包也買好的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四月,全國適齡學童便是如此輕鬆簡單地踏上小一的旅程了。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