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健康 / FAM樂活 / 每天打機逾兩小時 損專注力 — 陳惠良

每天打機逾兩小時 損專注力 — 陳惠良

 

五年前在酒樓餐廳用膳,往往見到孩子四圍走動玩耍;今天見到的孩子,多安坐位中進行手指活動透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玩線上遊戲。或許不少家長都會心想,如孩子能將其專注力放在學習 上就好了。有研究指出,持續過度打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和集中力,導致不能靜心上課。

78773095

 

過分追求感官刺激

為何面積小小的長方形平面,能令孩子目不轉睛?原因是當中有不少影像活動在進行,再加上手指需同時進行互動,故孩子無法分心而被吸引。這種專注模式其實與上課專心聽老師授課的模式極為不同。前者是孩子的眼和手指與快速的光影變化互動,後者是孩子的認知思維與老師的說話互動;前者是感官刺激,後者是心智的刺激;前者主要刺激孩子腦內負責視覺的枕葉和負責觸感或小肌肉協調的頂葉,後者是刺激負責思考及長、短期記憶的前額葉為主,再不斷從大腦皮層的其他部分索取和輸送資訊。

人腦的特性是哪部分愈被刺激就愈發展,那部分負責的功能就愈強,反應亦愈快,最終會變成其慣性及偏好。因此,家長愈多讓孩子玩平板電腦或智能電話,孩子的腦就被塑造成強烈追求感官刺激,而不善透過較平淡的說話、文字進行認知及思考,日後在課室又怎能適應現時老師的教學模式 ─—靜心、安坐、專注地上課?

人腦被影響或改變的原則,是每次時間愈長、 累積次數愈多,影響就愈大。日本曾進行電腦及網絡遊戲對青少年社交、溝通、創意思維等能力的影響之研究,發現每天進行超過兩小時與電腦、網絡遊戲相關的活動,比只進行兩小時或以下的負面影響大幅度提升,故讓孩子進行此類遊戲的次數及時間長短,是關鍵因素。

1.破壞腦部發展 增加暴戾及攻擊性

長期進行長時間的電腦或網絡遊戲,對腦部有下列壞影響:減弱專注力負責身體平衡及大肌肉活動的小腦,與腦部負責認知、專注及學習的部分連繫緊密,故進行大肌肉肢體運動的同時,亦能刺激及促進學習和專注能力的發展;倘若孩子常常坐著進行電腦或網絡遊戲,缺乏運動,學習及專注力亦會因此而減弱。減少大肌肉肢體活動亦同時減少能促使孩子平靜、專注、提升思考及記憶力的血清素;以及促進孩子正面情緒、互助互愛、學習動機及提升學習或工作效率的多巴胺之釋放量。

2.腎上腺素上升

多選擇打鬥、比賽、速度的遊戲,會不斷刺激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短期會使人有振奮、刺激、有力的感覺,但長期大量的釋放會使人暴戾和有攻擊性。

3.減弱分析力

很多遊戲著重參與者的即時及快速反應,這樣會減弱前額葉思考分析、控制衝動及慾望的能力,長遠形成易衝動、欠耐性、先入為主、妄下定論、罔顧後果的心智習慣及性格。

4.睡眠不足

睡眠除了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發育十分重要之外,對記憶及學習成效亦有相當大的影響。哈佛大學的研究員曾表示,熟睡後進入 「眼睛躍動期」,人腦會進行記憶整理,一則能鞏固日間進行的學習,其次會回復腦部日間再進行學習和記憶的效能,因此沉迷電腦或網絡遊戲易導致睡眠不足,影響學習的質與量。睡眠不足亦會導致皮質醇釋放量提升,長期會引發負面情緒、不思進取、記憶力及抵抗力下降、睡眠質素變差,甚至抑鬱和有自毀傾向。

5.過分刺激神經網絡

進行電腦或網絡遊戲時的姿勢,其腦內對應的神經網絡會被刺激與強化,久而久之會變成慣性狀態,使之成癮及難以戒除;更甚是慣於坐著進行手指和感觀的被動回應,日後便欠缺坐言起行、積極進取的動力。基於神經網絡愈被刺激愈發展, 愈少用愈萎縮的原則,愈多時間放於電腦或網絡遊戲,那放於思考、創造、溝通、觀察、語意表達、情感交流、 處事待人、生活技能的時間就愈少,相應的能力便會愈弱,日後事業及家庭均難以有成。

6.真假混淆

很多人以為電腦或網絡遊戲是虛擬遊戲,並非真實,但對人腦而言,想像和真實彈鋼琴,腦內負責手眼協調的腦細胞或神經網絡亦會擴展。因此,前額葉才會分辨真假,但負責駕駛、開槍、出拳等的手眼協調反應並沒有真假可言,倘若日後在真實世界,其情緒、感官被類似的刺激,而當時其前額葉未能駕馭,負責該感官協調的腦部分會作出本能反應,即在虛擬世界的反應會用於真實世界。

不過,電腦遊戲引發的影響不全然是負面的,倘若家長能適當選擇遊戲及控制時間,正面的影響也不少,下次我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撰文:陳惠良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十多年前開始接觸「思維教育」及「腦基礎教育」,深信以此能幫助解開對學生情緒、行為的誤解和迷思,並有利尋找更直接和有效的培育方法。推動以腦及思維角度分析學校或家庭問題,提升社會的腦和思考效能。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2012年7月號

 


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