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教育工作者陳惠良:孩子專注力不足?用這4招搞定!

教育工作者陳惠良:孩子專注力不足?用這4招搞定!

兒童專注力

爹哋媽咪,當你們在指導孩子做功課的時候,會否遇到他們動不動就離開座位,無法專注的情況?或甚至在成績表上,老師給孩子的評語是「專注力欠佳」?教育工作者陳惠良這次會詳細分析專注力發展欠佳的成因,並教大家用4個方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陳惠良 從事教育多年,深信以「思維教育」及「腦基礎教育」能幫助解決對學生情緒、行為的誤解和迷思,故致力推動以腦及思維角度分析學校或家庭問題,提升社會的腦和思考效能。
小朋友專注力發展稍遜,究其成因,主要分近因和遠因兩種:

 

遠因:

1.  基因

先天性前額葉神經細胞不活躍,而前額葉就是主要負責專注力的部分。

2.  童年陰影

幼兒時常被威嚇、責駡和處於不安的環境,導致血液少流至前額葉,前額葉活動量亦會減少,因而阻礙其發育。

3.  腦細胞受損

幼兒時,前額葉因意外撞擊而腦細胞受損。

4.  外在因素騷擾

幼兒專心玩玩具時,家長或照顧者有太多及太快的提示和提問,額葉沒有足夠時間思考。

5.  重複行為被制止

幼兒都喜歡將一個喜愛的故事或書籍,聽完又聽;很多家長怕浪費時間便會制止。其實,每多看一次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也是專注集中,深入學習的鍛煉。

 

近因:

1.  課堂模式

課堂學習多以聆聽記憶為主,學生毋須透過額葉思考。上課時,老師給予學生完成討論,練習的時間不足,每每未能完成便被迫停止。

2.  家長不停批評

家長不停批評孩子言行舉止、功課表現等,一方面刺激其情緒,另方面分散其注意力,家長宜待他自行完成功課後,一併指出要改善的地方。

3.  家長自把自為

家長沒留意到子女正在專注思考或處事,自己想起便說,想起要叫孩子做事便叫,使孩子無法集中完成一件事,久而久之成習慣。

 

以下4個方法,可有助建立孩子的專注力。

1.  開放式提問

向孩子提問需要高層次思考及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只有「係」或「唔係」的封閉式問題,如:「今日開唔開心」、「上堂有無東西學到?」、「溫好書未?」之類。另外,提問後要耐心聆聽,避免插嘴或即時批評。

2.  編訂個人時間表

鼓勵孩子編訂時間表,將要做的事情寫下,排優先次序,預計所需時間,避免想做便做,影響專注力。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時間安排,避免不停囉唆騷擾。

3.  避免威脅語氣

鼓勵孩子長時間參與同一課外活動或興趣,不要因為他間中表現不佳、動機起伏而動輒用「唔俾你參加」作籌碼威脅之。當孩子覺得其最喜歡的東西會被父母作威脅,久而久之,便會放棄對一切事物產生興趣與感情,避免被奪走時的傷痛。

4.  讚賞微細的進步

大成功由無數的小進步而成,倘若家長及孩子只注重最後結果,便不會認真深入嘗試或尋找不同方法改善;長大後亦不習慣欣賞人與事的價值和意義。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10

 


親子關係

英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