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時分,一個個家長站在校門外等待,同時和相熟的家長閒聊起來:「你的女兒比我兒子聰明多了,他已經連續三次默書不合格!」「我請了補習老師,但阿女就是教極都唔識,激死!」在教育工作者陳惠良看來,這些「埋怨」並不合理,更指出家長和老師如能多了解孩子的腦部學習模式,並懂得使用以下6個錦囊,就能讓孩子學得開心而且深刻。
已發育成熟的前額葉,只能同時處理3至7項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而小孩的前額葉其實未成熟,對剛學習的東西,可能只記得2至3項,且很大機會很快忘記。這是腦部發展必經階段,但問題在於很多師長一見到孩子做錯,便會即時指正,甚至疾言厲色責備之。而傳統中國人的心態,就是怕孩子驕傲、自滿,因此做得好也不加以讚賞,相反對其挑剔和批評,以為這就能激發孩子。
但孩子一驚怕,記憶力就會下降,慢慢會逃避學習,因為人腦最早發育成熟的是杏仁核,杏仁核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會釋出驚恐和疑慮的化學物質,且與負責短期轉長期記憶的海馬連接,故孩子對驚恐情緒最敏銳,亦對與情緒相關的記憶極深刻。相反,負責高級認知的前額葉,需到18至25歲方成熟,因此,孩子因錯而被責備,其負面情緒便會深深地烙印在記憶中,令他們會找藉口千方百計逃避學習。
錦囊一:改變一貫想法
要明白「初學有錯是正常的!」不應以對大人的要求加諸在孩子身上,更不應將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因每人腦部發展都不同。
錦囊二:留意教學方式
有些老師可能假借嚴師出高徒之名,不斷當眾批評和責駡學生,絕大多數令孩子感到恐懼,繼而對學習失去興趣,最後逃避。
錦囊三:先確認「好」後檢討「錯」
孩子完成的練習或功課,家長應先找出做得好的部分加以確認,然後才指出做錯或做得不好的部分,鼓勵其再做或修改,然後家長再次確認孩子的進步。
錦囊四:確認和讚賞
讚賞不應用模糊的形容詞表達如「真口力!」「真乖!」「再努力!」等,真正確認如:「你這個中文字中所有橫劃都是平行的,寫得真好!」
學新知識 即席試說試做
很多老師為了趕課程,以為講解了便等於教了,誰不知「聽」和「看」是顳葉和枕葉的功能,與負責「說」和「寫」的布洛卡區及頂葉不同,故聽書及看文字是刺激不到負責說或寫 / 做的部分。因此,教完的內容必須給予孩子時間和機會練習「講」,且要有耐性,讓其不斷修正以至掌握為止,不須立即加以援手,剝奪孩子學習及成功的樂趣。其實,小孩都喜歡學習後試說或試做,且不到成功不罷休,有著學習的熱情與動機。
很多孩子年幼時,很喜歡不斷重複看某本書、聽某個故事、說某句說話、做某個動作,愈重複愈開心,這就是學習的樂趣。其實,要達到穩固地記憶,孩子需要重複,原因是負責相關知識的神經網絡,愈多次被運用,互相通電次數愈多,連繫更穩固,成功感愈大,學習動機愈高。
錦囊五:為重複的內容加添新元素
例如說同一本故事書,可加面部表情、語氣情感、四字成語、角色對話、內心想法、生活事例、角色扮演等,逐步引進以提升學習的深度與層次。
錦囊六:以不同方式重複學習內容
如聽、說、轉流說、一人說而另一人做表情或動作、撮要、出問題互問,描述性格猜角色、排序、倒序、填充等。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