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求學階段放下書本,跑去周遊列國,只怕光陰不返,荒廢學業。
現年30歲的陳怡安(Christine)卻告訴我們,兩者可以兼得。中文大學人類學畢業,求學時期花了五年時間,斷斷續續遊世界,亞洲、歐洲、澳洲、南美、北美、非洲,足足跑了地球一圈。這一圈,讓她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更學懂了尊重別人的存在,體諒他人的困難。背後,原來多得家人的啟發,和一直的包容。
撰文:譚偉健 攝影:吳超德
正宗旅遊癡
約陳怡安做訪問,她剛去完旅行回來。凌晨三時才下機,下午便出來做訪問,人家時差也未適應,她臉上竟沒半點倦容。「今次去紐約和多倫多,參觀了尼亞加拉大瀑布,又出席當地一些關心中國發展的團體的聚會,見了許多人,認識了許多事……」她一說遊歷的事,嘴巴就停不了,雙眼透著光芒,彷彿甚麼疲憊都拋到腦後。
在西班牙巴塞隆拿La Merce Festival節慶巡遊,和當地人一起慶祝。
於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工作的她,自大學時代開始愛上旅遊,請她憶述一下去過的國家,想不到原來是道難題。「哇!實在太多了!很難一一數清楚呢!」粗略點算一下名單,簡直給嚇一跳。
亞洲的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中東的阿聯猶、約旦、埃及、西奈半島……歐洲的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希臘、荷蘭、芬蘭……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中美的墨西哥、南美的秘魯、厄瓜多爾……連非洲的肯雅、烏干達、盧旺達都有她的足跡。「啊!差點忘了印度,印度是個好地方!反而香港人常去的印尼未去過。」她說。
到泰北美斯樂,探訪流落當地的國民黨軍人。
受長輩啟蒙
她出身基層,家住上水,唸的也是一般教會中小學,成長背景,和大部分香港小朋友差不多。不同的是,她從小就對外面世界很好奇。童年時看《長腿叔叔》、《神秘的花園》等外國名著,總被主人翁身處那些歐洲背景吸引。看電視,每逢有外國旅遊節目,就坐定定不走開。
「最鍾意看明珠台的節目,雖然是英語,不完全明白,但一樣看得津津有味。」她說。家人的影響也很大。童年時,外婆便常常跟她說日佔時期從鄉間逃難的事,從一處地方逃到另一處,見到不同地方的人事景象,啟蒙了她對外面世界的幻想。
小學階段,父親又常跟她說故事,最愛說《西遊記》,唐僧師徒取西經的故事,背景根本就是四處遊歷的經驗,中間所見所聞,大大開啟了小女孩要看世界的心。至於媽媽,雖沒話當年,也沒說故事,但自小對她很少管束,也造就了她自我的個性,想做就去做,一心嚮往自由。
童年的Christine(右)和妹妹一起成長。
一定要學好英文
「媽媽連讀書也沒逼我,反而我自動自覺的學,因為我知道一定要學好英文,才可以和世界溝通。」她想了解外間的世界,於是努力學習。每天聽英文歌,看英語圖書,又自己錄音學英語會話。她成績很好,小學到中學,年年都名列三甲。每年暑假,人家跑去玩,她一個人申請入住青年旅舍,目的也是為了學英語。「我專揀多外國人住的旅舍,像摩星嶺等,我在那裡做功課,外國旅客就來搭訕,很易就熟絡了!有一年認識了一個丹麥女孩子和澳洲男孩子,我帶他們坐火車,很投契,後來還做了筆友。」她說。遊南美洲厄瓜多爾,與當地人一起戶外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