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今香港社會,有一種偽善。明明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坊間普遍認同,以財富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天經地義。但那邊廂,我們又會向孩子灌輸另一種道理:求學不是求分數,做人不應太市儈。白手興家,身家過億的曹仁超,沒有這種虛偽。他自己教女,以「現金獎勵」,女兒讀小學時,成績好會獎勵兩蚊,大學拿榮譽學位獎一萬。
撰文︱譚蕙芸 攝影︱ Candy
有人批評這種育兒方法「太功利」,他懶理,更覺得,女兒會考成績彪炳,證明「利誘教育法」有效。然而,以為曹Sir「甚麼都講錢」也是誤會。
曹Sir 不愛消費,戴的腕錶是40 年前舊款勞力士,吃大家樂碟頭飯,西裝褸在一場大病後已不合身,仍然照穿:「大部分人羨慕我的財富,但不知道我mentality(思維)。」他強調,不應為搵錢而搵錢,父母應讓子女發展一門「發燒」的興趣,從而獲得財富。「一世要對著一個不喜歡的行業,是落地獄之門。」曹Sir 的觀點,異於主流,有時會叫聽者訝異。
例如他認為,子女無須對父母言聽計從,你以為他信奉西方個人主義,但他又會說,女人還是全職照顧孩子好,觀點又似乎封建。你未必會同意他,但曹Sir總有其解釋,他的自信、見識和思辯能力,在人云亦云的香港,不常見。
68 歲的曹仁超(原名曹志明),30 多年來在《信報》參與撰寫《投資者日記》專欄,粉絲無數。以前身形圓滾滾,去年一場胃癌動了手術,專欄也停下來,只繼續做該報顧問。他掉了數十磅,從高峰期的220 磅,到現在剩下160 磅。採訪當日,跟舊照片對比,雙額削了,眼神有點疲累,過大的西裝外套顯得身形瘦削。對於患病,他一貫「無有怕」:「冇嘢呀,拿拿聲做手術搞掂佢,止蝕吖嘛。」用投資妙喻人生,也是曹Sir 商標之一。握過手,記者未及坐下,曹Sir 已急急發表偉論:「我覺得咩贏在起跑線,害死人……」記者連忙拿出錄音筆,他已連珠炮發,中氣十足,說到肉緊處,病容消失了,還愛中英文夾雜:「畀小朋友學咁多興趣班,就好似張張刀冇張利,jack of all trades , master of none !」
曹Sir 覺得「贏在起跑線」的想法,會窒礙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學咁多嘢,冇哂純真,冇機會用腦,令佢哋變咗影印機和錄音機。細路仔,應該『大器晚成』呀!」曹Sir 自己小時讀書不甚了了,他認為,放手讓子女自由發展,誘發其天分和學習動機,孩子自然會闖出一條路來。
曹Sir 與太太恩愛人所盡知,他百忙中又不忘觀察女兒性情喜好,給予引導。自言有福必須與人同享。
千金難買少年窮
曹Sir 40 年代末在上海出生,阿爺是大商家,但跟父母走難來港後,生活艱難,沒讀幼稚園,小學經常考第尾。至初中父親過身,曹母直言:「若要交學費就不要讀書。」曹Sir 怕就此失去讀書機會,故發奮考獲獎學金。小小的曹Sir開始明白,錢,是吸引人上進的原動力。他覺得現今孩子生活太富裕,「千金難買少年窮」。窮,才會迫出向上動力。
曹Sir 英語朗朗上口,發音未必非常標準,但他的自信,叫人難忘。可是,曹Sir 從沒留學,只在英文中學畢業。原來,60 年代,「英文歌易追女仔」, 於是Beatles、Cliff Richard 成為他的老師:「唔一定要送啲仔女去外國,你認真去學,好似我中五都得。」09 年,曹Sir 普通話水平被網民嘲笑「比古天樂更差」,曹Sir 發奮,請普通話老師補習了9 個月。
曹Sir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由一個身無分文的小子,變成今天的億萬富豪。1968 年他涉足金融業,當時股票是新興行業,曹仁超有一番掙扎:「當時有兩個選擇,去銀行做練習生,還是去股票行。全世界也認為做銀行工很威;相反,所有人也不知道股票是甚麼,親友形容是『偏門』。」但他逆流而上,選了股票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