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咩事就找社工傾啦」,大家應該對這句說話不會感到陌生。有無人試過向現職社工問:「你真的有這樣萬能嗎?」 其實社工有苦自己知及有口難言,因為大學及碩士的社工課程內容以認識社會資源及了解社會架構為主,以裝備日後可以幫助巿民申請社會援助、推動社會政策或舉行社區活動等。 在選修科中,社工可修讀2-3心理輔導、心理病學或治療相關科目。 可是,或許很多非牟利機構及學校對社工的能力了解不足,有些學校社工聲稱需處理多於50個學生個案,但他們表達自己並不擅長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
這樣看來,社工實在身不由己。若家長投訴某學校社工不懂處理其子女的情緒,這是不太合理的,因為社工的原先目的是幫助案主解決社會資源問題或推動社會政策。這種「錯配」還要持續多久呢?
在這個時候,很多學校及機構都不會想起引入「心理輔導員」。 這也難怪,香港的大學都是大約在10年前才將心理輔導課程列入為正式學位。心理輔導有「輔助」及「引導」的含意,心理輔導員需修讀各類心理學及心理治療科目,簡單來說,心理輔導是個專科,畢業後,若想成為註冊心理輔導員,需有約2年的輔導經驗,不是只修讀過幾科心理輔導或心理學,就能自稱為「輔導員」或「心理輔導員」。
當然,也有對生命充滿熱誠的社工會後期鑽研輔導學及心理學、修讀輔導碩士課程或在醫務診所處理個案,就如余德淳心理輔導博士為例,他本身也是位社工。
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或許會問:「若我有情緒問題,是否隨便找個心理輔導員都可行?」
我會客觀地答:「每位輔導員都會有各自的主攻科目及專長,所以即使心理輔導員對治療的整體認識比較深,我也建議你可先聯絡及了解清楚。」
曾澧喬
澳洲Monash大學碩士課程實習督導
註診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