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母親餵哺母乳,除了因為被認為更健康,又可以增加母子親密度。但有些母親妖魔化奶粉,指奶粉有害云云,認為唯有母乳好。這種觀念究竟是對與錯呢?
應以嬰兒不脫水為前提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全球指引,確實要求母親最少餵哺六個月母乳。不少英美醫院為了得到UNICEF的認可,都會嚴格執行指引。除非有特殊健康問題,否則剛出生的嬰孩都只允許吃母乳,即使母親在生產後數日乳汁分泌不足之下,嬰孩亦不會獲任何配方奶粉。
但原來執行這個指引會令嬰孩容易脫水,嚴重者更會演變成黃疸病 (jaundice),而這兩種狀況在醫學上均需要配方奶粉補救。2013年已有研究指,如遇到母親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配方奶粉餵哺初生嬰兒,待乳汁分泌足夠時才轉回母乳,這樣亦會增加長期母乳餵哺的成功率。
母乳蛋白更易消化
母乳好處是無容置疑,其蛋白更易消化、讓孩子有足夠營養以至抗體,減低未來患慢性疾病的機會,增強其認知能力發展。同時對母親而言,也有幫助子宮收縮、減少乳癌、重性憂鬱障礙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進母子關係等好處。然而,不計小病吃藥、體內有重金屬、污染物等病理性問題不能餵母乳,事實是很多母親都因為生活逼人,又或配套不足,而無法為嬰孩提供母乳。
奶粉非致敏唯一因素
有媽媽就認為,使用奶粉會完全改變嬰孩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會對嬰孩有壞影響。杜克大學甚至曾形容只有母乳才可令嬰孩的腸胃形成健康的益生菌膜。不過,2012年《人體微生物群計劃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 》的報告已指,人體有超過一萬種微生物品種,但身體裡有哪種微生物存在並不重要,皆因它們可以互相取代,達至平衡;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才對身體健康,起重要的作用。
而嬰孩仍在母體時,其腸胃接近無微生物進駐,到誕生到這個世界,嬰孩才開始每天不斷發展其體內的微生物群落 (microbiome)。科學家只了解當中的皮毛,到底微生物如何與人體互動、影響健康仍需更多研究。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改變」本質上沒有好與壞的分別,純粹是與之前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健康上,有更高的多樣性往往是一件好事。
再者,嬰兒的飲食並非唯一影響腸道健康的因素。2016年一份美國報告就指,自然生產與開刀生產的六周大嬰兒,其腸道微生物群落已有所不同,其中被視為益生菌的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在前者腸胃的數量高約6%。2014年一份有關早產嬰微生物進駐腸道的研究更顯示,宿主(即嬰兒本身)的生理對微生物進駐的速度更為重要。雖然兩份報告的樣本數目較少,但所得數據仍非常值得參考。
有媽媽擔心飲奶粉會導致敏感而放棄之。要明白敏感或來自其他致敏原,例如空氣質素、塵蟎等——母乳本身也有機會造成敏感情況。最為妥當的做法當然是尋求醫生意見,了解是甚麼物質因引致嬰孩敏感。之前的研究亦顯示,人類敏感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故此一刀切說奶粉是萬惡之物未免過於武斷。奶粉自1865年發明以來已令無數嬰孩得以溫飽,大幅減少嬰孩早死。
不只飲奶可以吸收鈣
2014年發表的瑞典報告8 發現每天喝超過三杯或680毫升牛奶的女性,骨折竟比每日平均喝少過一杯奶的高50%,死亡率更是正常的兩倍;而在男性身上亦有類似的趨向,但並不如女性一樣明顯。
其實,由八十年代至今,有大大小小的報告都指,喝牛奶對鞏固骨骼、預防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未必有幫助,甚至有指牛奶與多種癌症有關。是次報告指有可能是牛奶中的乳糖 (Lactose) 和半乳糖 (Galactose)作祟,令人更易骨折。而據一些文獻,這些糖份會令動物發 炎與氧化失衡 (oxidative stress),損害健康。
不過,該研究又發現,乳酪等經過發酵的奶製品,如果多吃,卻確實減低骨折機會。研究團隊強調報告結果不應被視為牛奶有害的證明,尚有其他潛在因素,如體重、酒精攝取量等都可能影響骨折機率。
骨的主要成份除了鈣,還有磷 (phosphorus)、鎂 (magnesium) 以及蛋白質。鈣與磷為骨骼提供硬度,蛋白質則提供韌度。隨著年紀愈大,骨蛋白質含量就會降低,骨的硬度會不斷上升,就如百力滋一樣,反而更脆更易骨折。
更重要的是,鈣、磷、鎂三種礦物質會互相影響吸收。只要其中一種含量過多,另一種就必須從骨質分解作平衡。而且鈣過多,神經會過度興奮,容易四肢抽搐。所以,只補鈣真的就有健康骨骼嗎?絕對不是。
香港人愈趨高油、高鹽、高脂肪的西式飲食,除了會影響血壓和心臟,也會阻礙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的吸收。而維他命A, C, D, K 如果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硬度,阻礙身體製造蛋白質等有機物的能力;香港人近幾年喜歡喝咖啡,每每一日喝幾杯,咖啡因會令人上癮,也會加速鈣的流失。所以就算你飲幾多奶補鈣,也徒勞無功。
人類在幼兒斷奶後,體內製造乳糖酶的能力會激降九成,牛奶變得難以消化,即所謂的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當然,症狀因人而異,但一般而言,約90%華人本身是乳糖消化不良,如果飲太多確實會腹瀉以及出現皮膚敏感症狀。
如果想吸收更多鈣,又怕牛奶有害,其實可以用豆製品、魚類等代替之,甚至是曬太陽攝取維他命D幫助鈣吸收。總括而言,世上沒單一種食物有齊人體所需的營養,想骨骼健康,跟想身體健康如出一轍,要有均衡飲食與運動。
相關閱讀:《養生大謬誤》
實體書 >> http://bit.ly/2lR696k
電子書 >> http://bit.ly/2kamB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