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將力氣花在如何管教孩子、成就孩子上,但最重要的愛呢?讓親子間的愛意互相傳送,才是生養孩子最大的意義所在。親子間濃厚的感情,才是讓父母、子女雙方,能感受到幸福的最大來源。
兒子人間蒸發
下面這個故事,是從某雜誌上看來的;那篇文章主題討論的是「各式各樣離家出走」的故事,不同人物、不同原因的離家出走,其中一個爸爸跟記者說:「我對我的兒子非常嚴格,希望他是最優秀的。國中時有一回全校模擬考,兒子沒拿第一,我就將兒子的模型玩具,那是他親手一個個完成的、最心愛的東西,放到客廳裡排排站,然後給兒子一個榔頭,要他一個一個敲毀?」
結果這個兒子也沒讓父親失望,一流的高中, 一流的大學,一流的研究所。然後某一天,兒子就突然失蹤了,一句話都沒留下,就此人間蒸發。
故事結束了嗎?沒有。有一天,爸爸突然在路上遠遠看見了兒子,然而爸爸才一起步,兒子竟拔腿就跑。追啊追,除非兒子等爸爸,不然爸爸哪裡追得上呢?從此,兒子又沒了音訊。之後爸爸不解地說(他的話讓我這個陌生人都悲從中來):「兒子失蹤了六、七年,算算他的年紀,正應該是最意氣風發的時候,為甚麼?他看上去卻像個糟老頭似的。」最後,這位爸爸又說了一句話,他好像在反問記者,我卻記得異常清楚,因為這句話,給了全天下父母一記當頭棒喝:「我都是為他好,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不知有多少父母說過,或是在心裡想過這句話。但最後,有人知道答案嗎?通常,到了無語問蒼天的時候,答案多半都只剩下「來不及」了。
棒下真會出孝兒?
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想指出父母哪裡做錯了,而是,今天如果不是孩子已經跑了,這個父親依然還是會繼續我行我素,直到永遠。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跟他說你哪裡做錯了也沒用,他會說,你看我兒子這麼優秀,我都是為他好,我做的當然都是對的。
大家似乎都以孩子的「優秀、孝順、聽話」,作為判斷父母是否做對了的指標。
有回新書演講,說到不打小孩的話題,其中一個爸爸的提問是:自己小時候的鄰居有兩家人,一家是愛的教育,一家是打的教育,但是最後看到的是,打的教育下的小孩比較有成就。很多大人也陷入這樣的迷失裡,「我先生就是被父母打大的,現在成就也不錯。所以每次他要我打小孩,我都不知道怎麼反駁。」
好父母的指標,真的是以「孩子有沒有成就」作標準嗎?還是以「最後孩子有沒有孝順你」作標準呢?有沒有人想過,那些被大人錯誤對待的孩子,心裡有多難過?甚至,成年後,傷口不是不痛了, 只是他們將悲傷埋到了內心的最深處,絕口不提,直到最後,都選擇當個父母眼中期望的孩子。只要子女最後孝順你、聽你的話,就代表你做對了嗎?見鬼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