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專科顧問醫生,現職仁安醫院馬鞍山分科診所總監。
又一個值班的晚上……
一個5歲大的男孩突然在學校嘔吐,大便像噴泉一樣,完全失控地噴出來,弄得很狼狽,一褲子都是便便。在急症室量體溫,發燒39度;一個歲半大的小女孩,平日非常乖巧,今天早上開始很不舒服,又嘔吐又肚瀉,至晚上九時開始,女孩更間歇性尖叫、大哭起來,媽媽非常擔心;一個10歲的男孩子,經常便秘,差不多每隔三到四天才能大便一次,每次都很用力才成功。這一個月,他經常肚痛,但是痛的地方反而在腹部肚臍上方,胃口差了很多……
一至三月輪狀病毒高峰期
肚子痛,幾乎每個人都試過。社區、學校和院舍均有爆發腸胃炎的個案。急性腸胃炎的常見致病原有「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最早於196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諾沃克(Norwalk)發現所以,曾經被廣泛稱為「諾沃克病毒」。及後,類似的小圓結構病毒於日本也有發現。國際病毒學會後來為分別品種,為其正名為「諾如病毒」。只要數十粒「諾如病毒」,就可以使人出現病症,傳染性極高。接觸病毒的一天內已經可以發病,嚴重個案可以出現十多十多次嘔吐,引致脫水、電解質紊亂、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導致休克。
「輪狀病毒」非常普遍。幾乎5歲以下的小童都曾經接觸過「輪狀病毒」。相對「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有疫苗可以預防。其中,輪狀病毒疫苗於2006年已經在美國兒童開始使用。2009年,世衞提出各國應將輪狀病毒疫苗加入國家防疫注射計劃內。2013年7月,英國終於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提供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至今,香港還未知何時才會為新生嬰兒提供此疫苗保護。據中大兒科學系根據本地醫院的統計,5歲以下兒童因輪狀病毒入院的風險,大概每1,000人有9人入院,1歲以下更高至每1,000人有18人入院。
本地數據指出,每年1月至3月是輪狀病毒高峰期。那個5歲小男孩就是典型急性腸胃炎個案,大便樣本對輪狀病毒呈陽性反應。媽媽慨嘆小孩到現在這樣大都沒這樣辛苦過,當知道有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媽媽當然更心痛。不過,接受疫苗的時間,必須在出生後6個月大內,否則,可以較易出現和疫苗有關的併症例如「腸套疊」。
第二位小女孩雖然有嘔又有瀉,好像是急性腸胃炎。但是,小女孩的陣痛不是腸胃炎的典型疼痛。這種痛好像「開關」一樣,突如其來,突然消失,而且痛苦非常。當晚凌晨,立刻找X光部醫生幫助,以高清晰超聲波為小孩確診為「腸套疊」(Intussusception),即是有一段小腸經不正常的蠕動跑入了另一段腸內,造成腸道血液供應受阻,可以於6小時內出現腸壁缺血壞死。事態緊急,X光部醫生聯同小兒外科醫生合作,立刻於肛門注入空氣(Pneumatic Reduction)把被套住的腸還原出來。步驟完成後,小女孩的劇痛消失,只在大便時,肚子有點不舒服而已,沒有再發瘋了的嚎哭。父母都很慶幸小孩能避過要開刀切走死腸的厄運。
第三個個案,男孩因為缺乏飲水和進食高纖食物,形成便秘,左下腹不舒服。過去一個月內的上腹部疼痛並非典型便秘症狀,該處可以是肝臟、胃部、十二指腸、胰臟的問題。透過進一步檢查,男童被確定為「幽門螺旋菌」引起的胃炎。除了要吃抗生素殺菌、胃藥等,男童的家人全部要接受檢查。其中,家庭病歷確定其父親原來都有胃潰瘍,也是受到「幽門螺旋菌」感染,並且從內鏡檢查發現胃潰瘍之處有早期病變。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一期胃癌,經治療後完全康復,真是不幸中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