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教育 / 獎物質損學習動機 四招鼓勵孩子

獎物質損學習動機 四招鼓勵孩子

陳惠良,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十多年前開始接觸「思維教育」及「腦基礎教育」,深信以此能幫助解開對學生情緒、行為的誤解和迷思,並有利尋找更直接和有效的培育方法。推動以腦及思維角度分析學校或家庭問題,提升社會的腦和思考效能。
 
物質獎勵或會損害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出只追求結果,而不積極及享受學習的下一代。然而,正在運用獎勵的家長和老師,是否應立刻停止所有獎勵計劃?
常遭批評、挫折的孩子,腦內的多巴胺(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的神經傳導物質)長期處於低水平,故易變得情緒低落、精神不集中、對學習提不起勁。這時候,獎勵是引導其嘗試的有效方法,讓其開始嘗到成功滋味,腦內多巴胺自然增加,信心和動力亦隨之提升,但最終都需要將其對物質獎勵的依賴,轉回對學習本身的滿足和成功感。因此,家長及教師都適宜逐漸引入發動人腦內的自我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培育策略,並慢慢取代外加的獎勵。
人際關係的建立,重點在於尊重,讓孩子有選擇及控制權,能提升其被接納及認同感,釋放多巴胺,促進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升自信及自我形象。家長及教師可參考下列建議,提供無傷大雅的選擇及控制權:
‧你今餐選擇吃白菜抑或菜心?
‧你選擇拖媽媽的手,抑或爸爸的手過馬路?
‧你選擇先吃蛋,抑或菜?
‧明天放假,你希望八時半抑或九時起床?
‧你自己編排時間,你會喜歡先洗澡,抑或先做功課?
‧今晚做功課,你選擇先做難的,抑或易的?
‧為幫助你每晚做齊功課,你選擇由媽媽最後同你對一次手冊,抑或爸爸,又或你的好同學?
‧今次記過事件,你希望我親自問老師,抑或你詳細告訴我?
其實任何事在合理的範圍下,都可給予孩子選擇權,不過最重要是最終尊重孩子的決定—真正的控制權。
為何電腦遊戲如此吸引?它並沒有提供實質的獎勵,只是提供難度適中的挑戰 (由易至難,且要經多次嘗試才掌握)即時知道效果、成敗得失,但安全 (具體時間、得分), 失敗後再嘗試的機會 (Game over-restart)自我修正改善,即時體驗成功 (今次跳向左面,即時避開攻擊) , 無數分階段的成功 (different levels)
電腦遊戲就是不斷提供解難機會,且不斷獲取成功,刺激參與者釋放大量多巴胺以致自我獎勵、不願放棄的典型例子。家長及教師教導孩子時,有否提供上述相類似的學習條件?
讚賞的方程式
很多幼兒在被讚「乖」、「叻」後,不停地嘗試及追問:「我這樣乖唔乖?」「我這樣叻唔叻?」就代表其不清楚自己哪些行為是被認同或讚賞。倘若孩子不清晰被認同的行為指標,就無法去學習及重複,亦無從明瞭其意義和價值,最終惟有被動地嘗試及等待成年人的讚賞—討好別人。故使孩子真正明瞭其成功的意義和價值,讚賞中應包括:
‧清楚描述當時的情景、孩子剛才的說話和行為(具體指標)
‧清楚解釋那些說話或行為引發的好效果/結果(價值意義)
‧表達讚賞者的想法及個人感受 (拉近關係)例如:「剛才帶你行經玩具店時,見你腳步放慢,目不轉睛地望著你夢寐以求的玩具,希望多留一會欣賞,而媽媽當時因趕時間要拖你上小巴,已知道你很失望,但你當時不單沒有不願離開,且上小巴後亦沒有鬧情緒,使媽媽最終能順利趕到婆婆處而沒有遲到,媽媽內心實在十分欣賞你對媽媽的體諒,及懂得衡量事情的緩急先後次序……」
成功後的驚喜慶祝
獎勵是預先聲明,易起干擾自我獎勵系統及物質化的效果;而慶祝是成功後才提出的驚喜,且能藉此拉近及鞏固彼此關係,促使釋放更多的多巴胺。例如:「今次測驗前,我見你每晚都用多了時
間努力溫習,連最喜愛的電視節目也少看了,所以今次測驗取得全班最高分,不如我們一家人今個星期六到迪士尼樂園遊玩,為你慶祝?」
家長可嘗試:
‧在家中某一處當眼位置,設置「家族光榮榜」,當孩子有表現出色的行為或成就,便立刻上榜,且待有親友到訪時向他們詳細介紹。
‧定期就孩子近期的好表現(配合有指向性的讚賞),替孩子安「花名」,如「主動先鋒」、「有禮公主」、「助人小天使」、「毅力大王」、「耐心小王子等」。
‧遇有親友聚會,把握機會向大家介紹孩子表現得好的地方(必須運用有指向的讚賞方式),為避免尷尬,亦可相約其他親友共同實踐。
‧為孩子的好表現在網上寫日誌、博客或面書,讓親友及孩子可隨時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