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兒子今年9歲,平日由嫲嫲照顧,有一天我發現他的書包內有一張500元大鈔,細問下他說是在嫲嫲的手袋拿的。我問他為甚麼需要錢用,他只說想儲起來。由於我感覺他的動機不是為了物質需要,所以我只是解釋他的行為是不對的。但心裡仍很困擾為何他會這樣做,?
找出孩子偷竊原因
孩子偷竊的原因其實很多,最常見的例如:肚子餓而枱上有焗好的甜餅;或同學有新筆而自己沒有,在嫉妒心的驅使下,「偷」是最快能夠擁有此物品的方法;或孩子知道自己想擁有的玩具要花許多錢,所以不論銀碼大小,只要無人監管便順手牽羊,希望積少成多足夠買那玩具。固然,在純心理學上看來,如孩子曾受虐待,或童年時被剝奪基本生活需要,或突然失去一個愛錫他的成年人,在心理作祟下都可能有這種行為。此次,孩子坦言說想儲錢,表面上看來是理直氣壯,但這不是最切實的答案,所以家長可以找機會再與孩子做下集的工夫,具體問:
「啊仔,上次與你傾過,你不問自取了嫲嫲500元,因為我當時太傷心,所以漏問幾句,現在才問你:第一,嫲嫲手袋內有不同的鈔票,為何你不取10元或20元紙幣,而要取500元那張?」
「第二,令我難明嘅事係你儲了錢會用來做甚麼。例如當年Daddy與我儲錢是為了買屋(或買車、電腦等等),咁你呢?」。
講理由 絕不苦打成招
處理孩子偷竊的行為,最重要的一環是用足夠時間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因為父母要教導孩子的重點是:做事要講理由,釐清種種價值觀念,如誠實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承擔起決定執行這件事的後果。(提醒心急的父母,不要以聲大體壯壓倒孩子甚至苦打成招,硬要他們承認沒有犯的錯,這不但會傷害親子關係,更讓孩子覺得成年人既不聰明,又欠公平公義,日後很難尊重及信任成年人)。
根據研究指出,孩子說謊其中一個理由是逃避類似處罰,所以在心理學上看來,偷竊與說謊是併發行為。明智的家長可以用「責任制」教孩子做家務,如:為家中寵物換水、準時餵糧、沐浴、行街、執糞便等責任。或為自己鋪牀、打掃房間、執妥書包、掃地,用雞毛帚掃塵等等,刺激他們的努力動機,同時培養孩子的服從及責任感。我們可用代幣制度獎勵孩子,這對培養責任感,學習服從是極為有效。孩子有了儲蓄目標,便要學習節制,不將儲蓄到的錢隨便花費在零食或無謂的玩意上。
了解受害者心情
要讓孩子知道受害者的心情、家長心情及他自己偷竊行為前後的心情。問問他:「如果你最鍾意的寵物或玩具被別人偷去,你會有哪幾種感受?」孩子每指出一個感受,父母便可以放粒豆在該方格內標示。然後告訴孩子,你分享的感受也是嫲嫲(受害人)當下的感覺。接著父或母可以也用豆子讓孩子知道他這個行為令你傷心、難過、失望,尷尬、擔心、無助、生氣等。當孩子見到錦繡輪上放滿豆子,才會具體由心底明白自己錯誤的行為,對他人也有極大影響。
認錯手續 不可兒戲
孩子明白所犯的錯誤後,家長要與他一起商量應負的責任。
- 一定要將偷的錢或物件歸還,並加點形式上的「湯藥費」(例如:還嫲嫲510元,10元是心理上的補償;如果偷去同學文具,歸還時要加送自己一支鉛筆之類)。
- 一定要向對方道歉,可應用以下「道歉七部曲」的語法:「嫲嫲,我對你唔住,因為我不問自取偷了你的錢,我估你一定對我失望、反感、傷心及難過,我知道你有這些難受的感覺之後,我現在覺得很抱歉,對自己都有點失望,因為你經常照顧我,我這樣做似乎是恩將仇報。我應承你以後唔再偷你的錢或嘢,你可以考慮饒恕我嗎?」嫲嫲應老實告訴孫仔她的感受,接過510元並說:「你這次的行為實在破壞我以前對你的信任,我要觀察你一段日子,才可以好似以前咁信任你。這次教訓,你要好好記住。」
- 父母監管孩子做這些認錯手續後,還要請孩子講出從今次的事件中學到甚麼。最好寫下悔過書,由父母收存。本人認為每次孩子犯錯,都是給父母一個教導的機會。父母在孩子首次犯錯時要智慧地處理,如能跟足我以上的步驟,孩子會學到自己暗地裡進行的錯誤行為,給很多人帶來很多難過的感受,又學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賠湯藥。這些教訓都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驗,只有智慧及具價值觀的家長才能耐心提供。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