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調查揭示港孩有十大無禮行為,其中逾八成受訪學童「甚少向長輩或家傭講『唔該』」,進餐時不會叫人「食飯」,上巴士、地鐵會第一時間衝入車廂霸位等。
面對孩子呼喝傭人、踢打父母、說粗話、不自律,沒責任感等問題,不少家長似乎束手無策,國際著名遊戲治療專家理盧幼慈教授(Professor NormaLeben)認為,問題源於父母軟弱無權威,孩子做錯事時不即時指正,致令孩子價值觀模糊,管教愈加困難。
撰文|王栩珊 攝影|Ben Li@Harmony Photography、Ring
理盧幼慈忠告家長,管教必須恩威並施,訂立家規及明確的賞罰制度,孩子守到家規及表現有品,即時作實質讚賞;孩子犯錯,要平心靜氣,以講不超過25個字指正,令孩子清晰明白父母的要求,從而培養好品德。
‧「親子教母」理盧幼慈抱有使命感,每年返港三星期,密集進行家長講座,每次必坐無虛席。
香港家長 不敢逆孩子意
美籍華人教育家理盧幼慈,每年來港舉行十多場家長講座,寫下40多本管教書,可謂是「親子教母」。她沒子女,但在美國成立晨暉兒童治療中心,有近40年管教問題孩子的經驗。去年底,理教授再度來港,吸引家長前仆後繼「朝聖」。理教授直指,不少香港孩子「寸嘴」無禮,卻又缺乏自理能力,意志十分脆弱。此皆源於父母怕損害親子關係,不夠威嚴作管教,或不敢逆孩子意。她舉例:「曾有家長督促唸小二的女兒做功課,卻被女兒質問:『為甚麼我要做那麼多家課,你卻沒家課?可要我叫陳老師給你家課?」家長竟然語塞,問我如何回應。我不明白為甚麼家長會被孩子「拋窒」?為甚麼不曉反駁說:「我做了二十多年學生,不知做了多少功課,現在不用做了!」
她感歎,父母如此軟弱,怎管教好孩子!面對孩子出言頂撞父母,理盧幼慈認為家長絕不能姑息,「不可以係又錫,唔係又錫」,這樣只會造成孩童情緒智能每況愈下,必須及時糾正孩子。
理盧幼慈表示,要搶救無品港孩,訂立家規以及設賞罰制尤為重要,如運用「微笑獎章」獎罰制,儲夠獎章可獲得獎賞 (如零用錢,或自由遊玩時間),培養出孩子的有品行為及自我約束力。
家長可先定立家規,要求三歲以上孩子每朝自動自覺起床、執床、梳洗、離開房間前稍作收拾、放學回家後自己做功課等,每做到一項,就給他一個「微笑獎章」,清楚貼於牆上固定位置,讓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行為成績單」,讚賞時要具體說出孩子的美德,如「好乖!懂得自己做功課,真是自律!」。而父母不能有賞沒有罰,當孩子不聽話或不守家規,就要平心靜氣執行罰則,取走「微笑獎章」以建立威嚴。如父母皆要外出工作,要由家傭照顧子女,理盧幼慈亦建議,應賦予菲傭執行「微笑獎章」賞罰制的權力,並將管教孩子的任務列入其工作範圍,而不止讓她們擔當「工人」的角色。家長也要告知孩子,若對菲傭姐姐不敬或無禮,就要受懲罰。
第2招 先明孩子心
理盧幼慈提醒,不要機械化地實行獎罰制,要經常讓孩子覺得父母明白他們感受,即使孩子犯錯 (如駁嘴)都先說:「我明白你、我知道你……」也要即時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讓他們確切明白,父母喜歡自己哪些行為,以便改善壞行為及鞏固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