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家庭101 / 陳敏兒:生命的內在資源

陳敏兒:生命的內在資源

關於兒時回憶,我永遠回想不起爸爸幫我溫習功課的內容;卻忘不了他抱著我起舞、在海灘上划船、坐他的老爺車兜風……這些片段都成為我生命的內在資源,讓我感恩,讓我能去愛和被愛。

陳敏兒 前藝人,2008年創辦「家長匯習」,矢志提升家長自我成長動力,發揮養兒育女本能。

511323846

延遲滿足兒子飛機夢
當大兒子唸幼稚園的時候,一天他放學後嚷著對我說:「媽咪,我要去日本!」原來有幾個同學在班上分享了假期外遊的體驗,他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我一直不太贊同帶幼兒坐飛機出國旅遊,除了覺得太過折騰,也實在不忍去收窄孩子做夢的空間;我不會忘記 「坐飛機」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童年夢想,我一直等到出來工作後才夢境成真。雖說年代不同,我仍是希望兒子把他的飛機夢多醞釀幾年,學習延遲滿足,好讓他明白有些事情得來不易,令他擁有時更難忘、更懂珍惜。

儲下共同回憶
結果,大兒子小學畢業那年暑假才首次登上飛機,往加拿大12小時的航程中,他興奮得沒睡過片刻。
那真是個難忘旅程,我們走了五個城市,坐了七次飛機,彷彿將多年「飛機債」一次過連本帶利歸還!我們住在親戚朋友的家,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每天晚飯後帶著狗兒散步至附近的小公園,我坐在長木椅上看著兄弟倆在草地上奔跑扭打,心中不禁說:「這才是生活啊!」相對於香港人多地狹,外國寬敞的生活空間,真叫我們樂而忘返。自此,每年舉家外出旅遊就成了我們家庭的約定,每次都有不同的風情和特色,留下了不少可供玩味的回憶。

 

長大後成生活推動力
楊牧谷牧師在他的廚房哲學中說:「為甚麼要為孩子創造回憶?因為有一天他們都會長大,都會離巢,然後各人冒著自己的風雨去摸索成長路。我們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定會經歷失意落寞,任何的道德教育對他們都不會有太大的效用,但兒時愉快的經驗會提醒他們:人間有情,不值得為一時的失敗而放棄;那一段美好的經驗可叫他們多撐一會,多走一步。」我對此深信不疑,只有那些玩樂的片段才會牢牢地鑲嵌在我們的回憶中。我們一家到沙巴上課,一起考了潛水牌。我原是個畏水之人,泳術一般,面對汪洋大海,簡直驚恐,欲打退堂鼓,孩子們不斷游說及鼓勵我勇敢嘗試,為免令他們失望,也為了做個不輕言棄的好榜樣,我只好硬著頭皮下海去。

一家四口,就數老二最熟水性,教練也誇獎他表現出色,於是爸爸便囑咐他全程要照顧我,他自然口出怨言,怪我成了他的負累;但在水底下,他卻是細心得叫我感動,他一邊拖著我的手前進,一邊好奇地去觀賞目不暇給的海洋生物,還會時不時回過頭來視察我的狀況,打手勢問我是否安好,那一臉的認真和審慎,儼如教練的模樣,我深感老懷安慰:孩子長大了,可以照顧我了。
當我們垂垂老去,不能再為孩子、為社會作出貢獻之時,我想,那些年我們為孩子創造的美好回憶,也能提醒我們曾經如此好好祝福過我們的孩子,那將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種肯定。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