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家庭101 / 疫境中與焦慮同行

疫境中與焦慮同行

自本年一月底開始,或許很多人也有憂心忡忡,坐立不安的感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大家都誠惶誠恐,所有個人警覺都提昇不少,街上見到或聽到有人咳或打噴嚏,就會即刻進入戒避狀態,快速閃避,又或者見到消毒用品或日用品,就算知道家中有儲備,也會擔心不夠用,而忍不住一買再買…… 筆者亦曾因居住的大廈出現確診人士而一度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及胃部不適等疑似焦慮徵狀。

在這種環境氛圍的影響下,有焦慮的情緒是很正常,是我們在面對危機的自然情緒反應,以提高我們的個人警覺。大部份人都會感到焦慮,只是程度因人而異。當人面對一些重大或緊急事件時,便很自然地出現異於平常的狀態,情況就如同我在上文提及過的疑似焦慮行為相似。這些行為可推動我們的積極性,幫助我們提昇個人危機意識,令人採取行動去避過危險和處理當前的困難,亦提醒我們要盡力保護自己,激起我們比平常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去戰勝當前險境。

回想起自己最焦慮不安時,朋友的支持與鼓勵,加上個人改變現狀的決心亦同樣重要。與此同時,我們亦可以提醒自己,人可以控制的範圍真的很有限,我們不能控制外在環境或自己會否確診,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勤洗手、戴口罩,盡力保護自己,若萬一真的確診,也不是我們可控制的範圍。最近亦有不少調查指出太過於專注接收新聞資訊亦會加劇個人的負面情緒,所以調節一下自己的心態,盡量欣賞自己已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措施;當我們察覺到難以平復個人的焦慮時,不妨讓自己暫停再接收與疫情有關的資訊數天,將注意力放回日常與家人、朋友的互動、重拾一下疫情前的個人興趣,又或在網上尋找一些可以讓自己學習放鬆的方法,如為家人預備晚飯、練習伸展運動及腹式呼吸法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近日疫情漸趨穩定,中、小學生將陸續復課,事隔五個月終於有機會重投校園生活,學生或他們的家長都需要重新適應,在過程中少不免會出現焦慮情緒。如上文提及,恰當的焦慮情緒可以保護我們,成為我們生活、工作或學習的動機。當危機消失,焦慮的感覺亦會下降。然而,萬一焦慮的情緒加劇,甚至乎開始影響日常生活,如出現失眠、無胃口、易怒、提不起勁等情況,我們便需要好好處理一下;如果焦慮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發展成焦慮症甚或抑鬱症,就更不能小覤,需要盡快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下列附上「面對焦慮小錦囊」讓大家作參考。

「面對焦慮小錦囊」

  1. 當面對疫境時,焦慮情緒的出現是很正常的
  2. 遇有焦慮時,朋友和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是很重要的
  3. 個人的決心去改變現狀也是相當重要的。以個人能力可以處理的,包括︰
  • 明白不能控制外在環境,只可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作轉變
  • 欣賞自己為解決問題所做的一切
  • 重拾個人興趣或在網上尋找一些放鬆的方法
  • 減少接收疫情的資訊,避免心情受影響
  • 當發現焦慮的情緒加劇,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盡快向專業人士求助

保良局學生輔導及發展服務

社工曾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