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父母都希望子女入傳統名校;樂器最好八級,更好是贏比賽;運動最好入校隊,更好是入港隊;數學有天分的,最好能在奧數比賽勝出;入大學是必然的,更好是海外名校,選一門前途無可限量的學科,將來投身專業界別或金融界,賺其天文數字的年薪,故事結局便更完美。似曾相識的故事已聽過無數遍,但光明大道,難道只有這一條?
劉世蒼是中學副校長,太太胡若思是幼稚園校長,二人皆是資深教育工作者。他們培育兩個兒子,跟一般人有不同的重點。他們重視的,是兒子動手、解難、演說、自學、情緒管理的能力。學業成績嘛!平均分合格,能升班已可以。兩兄弟從小動手動螺絲刀甚至動鋸,今天都成了小小發明家。
十四歲的哥哥劉俊希發明的「防割手刀」,兩年前贏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最佳青年發明家大獎﹙WIPO﹚,是香港獲此殊榮第一人。當年媽媽替他包書,被刀割傷手指,他記住了。把刀套上亞加力膠套,加一片可伸縮的薄鐵片,使用時便安全得多。此發明已在國內獲得專利,並由香港廠家生產,產品將出口到海外。
除了除了刀,還有「門頂鉸」,在門上安裝了這裝置,大風刮起也不怕門被大力關上。又因小龜不幸餓死,觸發他發明「全自動環保餵飼器」,用乾電池或太陽能發電,每十二小時自動餵寵物一次,再無後顧之憂。
十二歲的弟弟劉政希不甘示弱,發明了「環保唧唧樽」。他當年束陸軍裝髮型,每次洗頭一按洗頭水瓶口,總是按出太多洗頭水。他把飲品膠樽瓶口和瓶蓋貼在洗頭水瓶口,透過調校瓶蓋高低來控制洗頭水流量,不至浪費。
「牙膏用到盡」是弟弟另一發明,那是一個膠盒,盒頂劃開一個口,裝上兩條滾軸。把用扁的牙膏放入,輕易便可擠出剩下的牙膏。開始時那個口的距離是固定的,後來裝上可調校距離的膠片,更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