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瓜不屬瓜,屬茄科植物的果實,真名是茄子。為何高瘦的茄子被叫作矮瓜呢?有說東莞出產的荷包茄特別圓,所以廣東人就叫它做矮瓜。至於英文名,是200多年前參照某淡黃色圓形品種的茄子,因外型像樹上的蛋,所以便取名eggplant。
茄子的故事
茄子源自印度,是亞洲和中東十分常見的食材,後來又傳去歐美。土耳其就有一道出名的茄子冷盤叫 Imam Bayildi。做法是把番茄、洋蔥等切碎後釀入開邊的茄子內,再用橄欖油燉煮。若把菜名直譯就是:「祭司昏倒了!」這奇怪的菜名源自一個古老的故事。從前有個饞咀的回教祭司,要和橄欖油商人的女兒結婚。新娘子不但漂亮,而且還煮得一手好菜。父親給女兒12瓶上等的橄欖油作嫁妝,每一瓶都像人一樣高。婚禮後的第一晚,妻子用了一整瓶橄欖油做釀茄子,丈夫非常喜歡吃,還要求每晚都要做這道菜。可是到第13晚飯桌上竟沒有釀茄子,丈夫便問個究竟。妻子說:「家裡的橄欖油都用光了,你要出外買才可以再做釀茄子。」祭司因為太震驚,所以即時昏倒!自那天後,他的至愛釀茄子便命名為Imam Bayildi!其實茄子像個海棉,是十分吸油的食物;用這麼多油去浸煮,相信現代人看見也會昏倒!
至於我國早在1,000多年前已開始烹煮茄子了,小朋友熟悉的《西遊記》便出現過茄子菜式。話說第82回,妖精設素宴款待唐僧,而其中一道菜就叫鵪鶉茄。做法是先把茄子去皮切幼,然後又蒸又醃又曬乾,吃時才以滾湯浸軟;因為食味似鵪鶉,所以叫鵪鶉茄。可是這些要油浸,又蒸又醃又曬乾的菜式太複雜了,不如試試現代版茄子食譜吧。
常見茄子種類
我們常見的茄子有六種,每種茄子都有獨特的口味,因此煮法也有所不同:
泰國茄:細小結實,多核,苦澀味重;適合咖喱辛辣菜式,煮前要去籽除味。
圓茄:皮厚,肉扎實,有苦澀味;適合烤焗,燉煮。
花茄:表皮有直紋,肉較圓茄柔軟;適合烤焗,煎,不宜燉煮。
手指茄:皮薄肉嫩滑,沒有苦味;適合連皮蒸,快炒,不可燉煮。
日本長茄:皮較圓茄薄,較中國茄苦;適合腌漬,燉煮,炸天婦羅最棒!
中國長茄:皮較圓茄薄,苦味少;煎釀,炸,燉煮皆宜。
下面給大家推薦兩個在家可以輕鬆完成的食譜,讓小朋友愛上吃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