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B101 / FAM教養 / 簡單方法讓孩子不再吵鬧

簡單方法讓孩子不再吵鬧

幾年前,我坐飛機被安排坐到第一排,旁邊是一個手抱嬰兒,我自問不討厭孩子,但一想到十幾小時的航程在哭聲中度過,BB 未哭,我先哭。另一個例子,幾年前,我們幼稚園選址在這裡時,引來附近民眾的不滿,據同事說,幼稚園開幕前一天,有反對者把一隻死兔子放在幼稚園大門外,以示不滿。孩子不開心時哭,開心玩時也吵,不受歡迎也是可理解。

何潔凝

曾在香港做中學老師,身心疲累。遠嫁德國後在當地幼稚園和小學部任教,重燃對教育的熱誠。細說德國點滴,反思香港教育。現居於新加坡,著有《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停手、住口」窒礙孩子成長

為了迎合其他人,我們教孩子別要吵到別人、不要惹人生氣、不要為別人添麻煩……⋯孩子本身就對世界充滿好奇,一個四歲的孩子,每天大概會問四百個問題。但當每次發問都被人叫「住口」,每次伸手發掘新事物時都被喝「停手」,知道自己問問題會煩到父母,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放棄,學懂閉嘴。

在公眾場所喧鬧是不禮貌的表現,但如果他們全都很安靜,他們還是我們的孩子嗎?我們每每要孩子安靜,要他們閉嘴,但其實,孩子透過說話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 他們多說話, 是有自信心的表現,他們透過說話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見。他們不閉嘴,代表他們觀察力強,留意到身邊很多的事物;他們一直問問題,代表他們會思考也有一顆好奇的心。孩子始終是孩子,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無時無刻都沉默,大笑大叫有時都是孩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法。

別只叫孩子閉嘴,「沉默」不是他們的本性。

 

從源頭解決孩子哭鬧

由孩子出生第三個月起,他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的情緒,例如喜樂、憤怒、傷心、害怕等。到了他們兩至三歲,他們會從那些基本的情緒上,發展第二層的情緒,包括驕傲、羞愧、內疚、嫉妒、尷尬和同理心等。第一層的情緒都是與生俱來的,但第二層的情緒,卻要靠後天的培養。

孩子哭鬧都有他們的原因,他們不會純粹為了要你難堪而哭,比起強硬的手法,從源頭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更重要。他們哭鬧的時候,我們要他們不哭,只是在壓抑孩子的情緒,這也許能讓他們暫時閉嘴,但卻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當他們哭,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我見到你在哭,我想你現在應該很傷心,我很想幫你一起解決問題,但你一直在哭我聽不清楚你的需求。你想再哭一會再跟我說,還是你現在已經哭夠,準備好告訴我發生甚麼事呢?」,這樣說,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同時知道自己得到支持,更能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

 

交托任務 讓孩子安靜自娛

光是叫孩子安靜,效用不大,他們靜兩秒後,繼續玩時又會再吵。不准他們開懷玩樂,難為孩子;由得他們大叫,苦了耳朵。面對這種情況,可引導孩子做一些活動:跟孩子一起到戶外去,拿起孩子最愛的故事書,又或是叫孩子坐下來,一起玩一個桌上遊戲。如果當時沒有時間跟孩子玩,不妨找來畫紙,讓孩子靜靜地自娛。我最愛用一卷卷的超大畫紙,三米長的一張舖在地上,足夠十多個孩子同時伏在地上畫。

有時候,我一個人在廚房忙,孩子漫無目的地跑來跑去,我便把孩子叫來到廚房幫忙。他們只要站在廚房門口,我把水杯逐個逐個遞出去,他們把杯逐個逐個拿到飯堂。這樣來來回回,孩子有了任務可消磨時間, 不用到處跑,而老師也多了一個小幫手,兩全其美。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方向,能讓孩子自己娛樂自己,也給我們自己多一點空間。

 

 

 

 

 

 

 

電子書試讀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何潔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