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逼學琴,一來因為姊姊是鋼琴家,我這個當妹妹的好像非學不可。二是因為那個年代,「會彈琴的女孩是乖女孩」的形象深入民心,我又豈能「倖免」!
逼著學只覺難受
但我一點都不乖。試過沒練琴硬著頭皮去上課,把老師氣得七竅生煙,也試過連琴書也忘了帶,就衝進課室被老師趕出來。中四那年,學校課業繁重,幾經哀求下,父母才讓我擺脫學琴之苦。那時覺得,興趣是逼不來的。雖然如此,女兒童稚時期,逼她學鋼琴的,仍是我。為甚麼?
也許是當時家中有鋼琴,因利成便讓她學學。孩子學琴的經歷,也比我好不了多少。老師說她上課時不愛彈琴,愛蹲在牆角,一點興趣都沒有。最後,考完第五級,也讓她退役了。
但我惟一堅持的,是要求她選一樣自己鍾愛的樂器,她竟說沒有。怎知升至中一,學校規定所有學生都要學「鋼琴以外的另一種樂器」。孩子在逼於無奈之下,學了長號,但卻碰上一位良師。
從被逼變為興趣
話說孩子第一次上長號課,幾個女孩逼於無奈的「扁嘴」表情,良師早看在眼裡。所以一開始,立刻講了一個師姐的故事,大意是說某師姊跟她們一樣,初遇長號也是「嘴扁扁」,學下去的時候,興趣就來了,結果還跑去外地唸音樂。幾個女孩一聽,不知怎的,就對此樂器的印象改了。我這個老媽聽了,惟一的反應是:既然是你選的,就要「好頭好尾」學下去,不能停。孩子答允,也沒食言,最後考了第八級才往外地唸書。那時始明白,要孩子學甚麼都好,最重要的是那要成為她的興趣,一切就好辦事了。
不過學習態度還是重要的。孩子的良師,見幾個女孩吹得那麼起勁,就鼓勵她們自組樂隊,放假時到不同的醫院表演。有了具體的目標,她們便練習得更起勁,孩子每趟表演回來,都跟我分享她的見聞。
如今回想,培養孩子興趣一事,最好讓他「自選」,跟著便是「尋得良師」,更要為他的學習「找一個有意義的目標」(除考試外),讓他學習堅持,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