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名校家長已患上「名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即被學校的名聲騎劫,不單不敢提異議,反而覺得學校不夠嚴格。
張堅庭 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演員,也曾擔任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著有《熱鬧教育》
我從不同校區的家長得出一結論,學校要不就「谷」,谷成績、谷分數,總之九十八分和九十七分比較,九十八是勝利,九十七是失敗;要不就「縮」,把考試成績不好的撒手不管,當校方也認為不會考試就是人生失敗的開始時,誰會和失敗為伍呢!
我期望特首要增加教育資源,但不要把資源放到官員手裡,你給他錢玩,他不能不玩;你給他權,他不能不行使。我工作拍檔的室友是老師,她清晨在桌上哭泣,因為按教育局的進度,她肯定完成不了,因學生也完成不了,而最後只能忍心下功課的指令,先把責任卸給家長,愈名牌,家長愈不敢發難,只能往下壓,孩子受不了的跳樓,甚至會說「不明白父母為甚麼生他下來受苦」的不堪話。
我想問問大家如何定義「成功」呢?我相信大部分人是用這個公式的—成功就是賺錢多,賺錢多就快樂了,家長的解釋多了前置的理由,如用功、苦學、考試高分、入名校讀大學、謀高職、賺大錢就算成功了。
半數哈佛生患抑鬱
有調查指五名哈佛學生中,有四名活得不快樂,而幾乎有半數學生有抑鬱症。五十年前美國人患抑鬱症的平均歲數約二十九歲, 但今日的平均數低至十五歲;放於香港,患情緒病的也有不少,而十歲小童跑去跳樓,也許說明了我們的社會確實有病,我們的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全部不能脫離關係。
哈佛心理學系教授研究寫成的Positive Psychology幾乎成了現代管理的哲學,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我們現在人人都會講的正向心理、正能量也是從此而來,很多培訓大師也把研究戲劇化,造就了很多明星培訓師。在教育方面,我觀察了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全都源於正向心理和快樂是成功之母的研究。
Page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