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高小101 / FAM教養 / FAM樂活 / 自製口罩的啟示

自製口罩的啟示

回想起三個多月前,遇上口罩嚴重短缺的時候,我與家人為著口罩而四出張羅,最後有「好心人」分享自製口罩的方法,接著不少自製口罩的影片在網上瘋傳,大家開始埋首學習自製口罩。

由於我可以在家工作,所以基本上只要乖乖留在家中。根本不需要擔心口罩「短缺」問題,但眼見家人仍要繼續上班,親友群組連番討論搶購口罩的事宜,作為家人/親友,自覺有責任「做點事情」,因此向來被師長喻為「手工零分」的我,決定暗暗學習自製口罩,送給家人/親友,聊表「心意」。

製作口罩過程中給予我2個有關今天的兒童及青少年人的需要的重要啟示,很想與家長們分享,同時,我建議您們可於復課前與孩子們來個「疫情」經驗總結,讓他們可以反思疫情中帶給他們的成長啟示,為個人及未來的學習作好裝備。

 

啟示一 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人人皆有,但收到很多家長投訴孩子不懂自學,但能自學網絡遊戲「秘技」,或甚會主動與其他網友分享,但真正要做功課/温習,郤全無自學的能力,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以我自製口罩經驗為例,我之所以會主動製作口罩,全是以需要出發,因為我發現家人/親友這個需要,便四出於網絡搜尋。今天大家覺得青少年沉溺於網絡世界,其實也是他們部份需要的表達。青少年們透過網絡世界去尋找他們的需要,這些需要可能在挫折中的一點點的肯定、可能是在孤單中的一些陪伴、可能是在迷惘中得到一點點的資訊、可能是在委屈中的一點點自我宣洩空間……等。豐富的網絡資訊、多元的媒體製作,只要我們動動手指,就能知「天下」 ,恰恰配合愛好自由的網絡世代,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於網絡遊走,所有決定也由他們「當家作主」,今天的青年人知識遠比我們想像得更豐富,科技帶給他們無窮的知識,啟動了他們久久埋滿了的自學本能。正正疫情裡,停課不停學的機會,催化了他們加速成長。

家長們,可以藉此這機會留意一下可提升孩子學習的新方向。與孩子們談談他們覺得網絡怎樣幫助了他們,當您知道更多之時,便能與他們「連線」,才可以與孩子進一步作有效的溝通,先談得到有關資訊素養的問題,協助他們善用網絡,不致「沉溺」。

 

啟示二 關心自己,關心他人

我製口布口罩目標是關懷家人/親友,而網絡上有數之不盡,各式各樣的口罩製作皆來自熱心的「網友」,他們上傳影片目標是與網民「共享」。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需求層次需要理論所分析,人們基本需要滿足了,便會進升到關注愛與歸屬的問題(love and beloningness)。大家最初製作口罩是為了「自救」,當自己需要滿足了,便昇華到「拯救」他人的想法及行動,所以社區上有熱心市民自製口罩派給街坊或將有關製作紙樣共享給大家,好讓大家也可以自己製作。家長們,如果您覺得孩子太自我,不懂回饋,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的內在需要未被滿足,所以便未能「進階」到更理想的表現。

除了解孩子的自學方向外,也可以趁著疫情及停課的機會,增加彼此的溝通與互動,以往未有機會的真情對話、彼此陪伴,藉著討論社區上「共享」的事件,帶領他們反思一下這些小事的大意義,澄清彼此的對事件的價值觀,培育孩子推己及人的取向。

疫情帶給家長們的是危是機?很視乎我們怎樣看待,細味這段生活歷程,失去的可以同時是得到的經驗,孩子們失去某部分的活動自由,家長們卻得到很珍貴的「連線」的機會,再深切了解他們的需要,建構更鞏固的親子關係。

復課在即,家長們要好好把握這時機與孩子們反思這段經歷中的得與失,讓他們沉殿一下得出的經驗,成為未來學習的度向,陶造更尚高的愛己愛人的價值觀,相信您們的得著與啟示比我來得更多。

 

保良局學生輔導及發展服務

社工湯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