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中產家庭,老大、老二小學唸的是直資學校,除了一兩個有輕微行為問題的同學之外,其實身邊很少SEN的同學。小肥羊唸的卻是一家較基層的公共屋邨小學,學校裡有頗多的同學有不同的特殊學習需要,有學習障礙,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有閱讀障礙,也有不同的情緒問題和自閉傾向。我們很感恩,透過老三,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社會的多元和不同階層家庭的處境。
文:趙永佳 普林斯頓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何美儀 英語教學碩士,有十多年英語教學經驗。兩人育有三名兒子,因三子的性格和資質完全不同,參考了香港各種教學法後,為三子各安排不同的學校就讀,文中的主角就是在屋邨津小就讀的老三。
融合教育讓老三有機會接觸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如文中的北極熊,二人在同行路上各自得到啟發。起初只是從其他家長口中知道當時讀小一的老三「小肥羊」鄰班有一位很特別的同學「北極熊」。上課時他會不安於位,亂跑大叫,小組活動時不會和人合作,甚至不時會踢其他同學或他們的椅子。開課幾個月後,在一次家長會活動中,老媽和北極熊的媽媽相遇,才赫然發現,原來她是老媽中學的師姐,甚至她們兩人的姐姐也是同學!
當治療伙伴 學習相處技巧
相認之後,我們才知道,北極熊有自閉傾向。北極熊媽媽後來請小肥羊幫忙,當北極熊一個行為治療的伙伴,在他的訓練過程中當訓練員的助手。
簡單來說就是和北極熊一起玩,但需要按訓練員的指示製造一些特別情境,例如故意發脾氣,或和他爭奪玩具,好讓北極熊學習基本社交技巧,如何和其他人相處。老媽對行為治療一竅不通,只覺每星期一次的3小時訓練,對小肥羊來說也不過是玩耍的時間罷了。這樣開始了我們與北極熊的一起同行、成長之旅。一路下來,3年了,兩位媽媽慢慢也發展了深厚的感情,在教養孩子的路上互相支援並分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