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新環境、考試或表演的時候,有沒有碰過孩子會說:「我的肚子好痛,我要回家……」某些程度上,或許與焦慮症有關,家長們要好好了解下:
此外,孩子的先天氣質、表現出來的早期性格行為,也有一定程度的預知性。後天環境方面,假設父母親關係不和、父親性格不成熟和自我中心、孩子不能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附、有家庭暴力等,都容易誘發孩子的分隔焦慮症。
Mary的故事:上學日子總會身體不適
Mary今年9歲,父母都是護士,還有一個5歲的弟弟。Mary 2歲時,父母曾經讓她唸幼稚園的學前班,但她不能適應上學的環境,在學校大哭大鬧,不肯獨自留在課室。父母以為這些只是短暫的情緒適應,但Mary晚上也睡得不好,時常發惡夢,又會突然從夢中驚醒。父母只好不再堅持,另外安排Mary到Play Group去。直到3歲,Mary才上幼稚園K1班。
唸K1班的初期,Mary也是不願意上學,每天起床後就哭嚷一番。後來媽媽想了一個方法,請傭人把校服帶到學校才給Mary更換,以免耽誤上學時間。
給Mary一個幾分鐘「熊抱」
媽媽也跟老師溝通女兒的情況,有一位很有愛心和耐性的老師,每天早上都給Mary一個幾分鐘的「熊抱」,讓她平靜下來才上課。
Mary漸漸適應了幼稚園的生活,後來順利考上一間校風良好的小學。
新環境適應問題
進入新環境,Mary再次出現適應問題,常常表現得焦慮不安,早上亦抗拒起床。但當她跟班上老師和同學熟稔起來,情況就大大改善。小三那年,Mary正好8歲,她長水痘,要在家卧床休息。怎料水痘好了
之後,她隨即患上腸胃炎,又屙又嘔,結果連續病倒兩星期。痊癒後Mary就不肯上學,哭哭啼啼乞求媽媽放她一馬,讓她繼續留家。媽媽惟有向醫院請假,天天陪著Mary回學校。起初Mary極力反抗,回到學
校咬緊媽媽的衣衫不肯讓她走。因為媽媽態度堅定,經過一段日子,Mary終於重上往日生活的常軌。
沒多久,Mary經常投訴身體不適,要麼就是頭痛,要麼就是肚痛。媽媽帶她看了好幾個兒科醫生,做了不少檢查,也找不到病因。最後,媽媽帶Mary去看兒童精神科專科醫生,醫生發現Mary的不適並沒有在放假的日子出現。謎團終於揭開了,Mary被診斷為患上分隔焦慮症。原來分隔焦慮症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焦慮症,最常出現的年齡是由7至9歲,大約在20個小孩中就有一人患上此症。
分隔焦慮症可以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交。分隔焦慮症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焦慮症,最常出現的年齡是由7歲至9歲,大約在20個小孩中就有一人患上此症。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