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BB101 / FAM健康 / 薯仔家族

薯仔家族

沒人喜歡被喚作「薯仔」,但很多孩子都愛吃薯仔,這圓碌碌、黃澄澄的食物,經常出現在我們家的餐桌上,有時是芝士焗薯、有時是蕃茄薯仔湯、有時是薯仔炆排骨、有時是牛扒伴薯條。我們對這百變之王,又認識幾多呢?

Kennis Li

Kennis homelife詩生活”Blogger, 於悉尼生活超過20年的70後,現定 居香港。回流前是位室內設計師, 現為全職母親,閒來愛鑽研親子料 理及圖文創作。

 

山區醜薯移民了

薯仔,真名其實叫「馬鈴薯」,你要是去北京、上海旅行,會聽到有人叫它做「土豆」。據說,它最初出現於南美洲秘魯附近的印第安山區,相信印第安人在7000年前已開始吃馬鈴薯。 這滿身泥巴、醜怪怪的馬鈴薯是如何走出印第安山區的呢?原來是西班牙人於16世紀把它帶回歐洲的。初時歐洲人還嫌這滿身泥濘的薯仔不清潔,所以不肯食。後來經過國王、植物學家和藥劑師大力推薦,才在多國被種植,所以我們今天才能這麼容易就吃到馬鈴薯啦!

 

醜薯移民潮

1845年,一種晚疫病 (late blight)蔓延歐洲多國,令大量馬鈴薯枯萎腐爛。愛爾蘭人因為依賴馬鈴薯為主要糧食,所以疫症於當地變成了大饑荒,最後導致100多萬人喪生。很多人因此離開愛爾蘭,移民去英、美,甚至澳洲。這場由馬鈴薯晚疫病觸發的愛爾蘭大饑荒,成為了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移民潮。現今不少美國居民的祖先,便是於大饑荒飄洋過海的愛爾蘭人。

 

薯仔的種類

其實我們平時吃的薯仔種類很多,產地、口感都有不同。哪種適合做薯條,哪種適合做沙律,哪種適合打邊爐,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會選擇用不同的薯仔做不同的美食之後,大家就可以嘗試一些新的煮食方法了。是次給大家介紹兩款薯仔小食:烤薯皮日式馬鈴薯沙律。周末在家可以試試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