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專家之言 / 親子作家汪培珽 :自小教子女節儉 免做大花筒

親子作家汪培珽 :自小教子女節儉 免做大花筒

節儉是一種美德,不少育兒專家表示,自小替孩子進行儉樸教育,貫輸正確的用錢態度,有助日後建立健康的價值觀。

 P7

物質條件好 更不要亂花錢

家裡總有幾件綠色衣服,因為也不是第一次參加運動會了。但是姊姊的問題來了,她想穿得跟從前不一樣。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現在孩子們的物質條件好得讓你張口結舌—「媽媽,我知道Abby為甚麼每次活動都穿得這麼漂亮了。」「因為她會為了一個穿便服的活動,特地去逛街買衣服鞋子。」姊姊很羨慕這種閃亮亮的同學,因為她也想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只可惜,她媽媽的教養觀念讓她無法如願:還沒有賺錢謀生能力,就有這樣的花錢態度,我無法讓我的孩子養成這種習慣。

 

姊姊的衣服很少嗎?拜託啊,根本穿不完。給你一個明確的數字參考:每件外出服,她大概穿不到20次,就穿不下又要買新的了。可是,現在孩子的標準更嚴苛:穿過的,再穿一次,就不叫酷。天哪,你以為你是明星啊!媽媽當然不買帳。運動會前兩天,姊姊來問:「媽媽,我可不可以買一件幼肩帶的衣服?」「你不是已經有兩件了嗎?」「都不是綠色的,我運動會要穿。」「不行。你穿別的。」孩子臉色已經開始變,但我不為所動。「那,我跟B借。」B是一個零用錢花不完的孩子,所以衣服也多得穿不完。一聽姊姊這樣說,作父母的「警鐘」馬上大作,我一字一句地說:「不可以跟朋友借衣服穿。」「為甚麼?」她問得理直氣壯,還配上那種「這有甚麼錯」的氣勢。「你又不是沒有衣服穿,需要借衣服借到外面去嗎?」我說。姊姊轉頭就下了我的床鋪,氣呼呼的走出房間。

 

朋友並無通財之義

我知道她心裡很氣。我一向不怕孩子恨我。幾天過後,我會找機會告訴孩子:為甚麼不能跟朋友借衣服?「朋友有通財之義」,這句話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借錢,請找銀行,不是找朋友。如果連銀行都拒絕借貸,這只代表一件事:

你的財務出問題, 還跟朋友借錢,根本是想要拖累朋友。道理我會這樣跟姊姊說:「當你在學校,如果忘了帶午餐,身上也沒有錢,那你可以問朋友幫忙,甚至可以問老師幫忙。弟弟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午餐全濕了,於是他跑去問老師怎麼辦?結果老師想借錢給弟弟,但弟弟不肯要,於是老師就只好將自己午餐裡的蘋果分給弟弟吃。那天我跟弟弟說,這時候先用老師的錢不要緊,第二天可以還她。」「吃飯借錢」和「運動會借衣服」在孩子眼裡,看似相同,但是,前者是必需品,後者是奢侈品,其中的差別在:必需品沒有會死,奢侈品不會死。

如果你現在沒辦法分辨兩者差別,只覺得開口借就是了,反正又不是不還……哈哈哈哈,你知道全台灣600億欠款的卡奴是怎麼來嗎?

 

認清奢侈品 不會做卡奴

當我說到「卡奴」時,孩子就會懂。今天你因為這個「奢侈品」開口跟朋友借,明天你可能會因為一個名牌包,去跟「信用卡」借。如果我不能讓孩子在人生的開始階段就明白其中的差別和道理,甚至讓她養成這樣的人生態度,那真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職。

以上的道理還沒機會對孩子說。星期五一早,姊姊很興奮地提早1小時起床,等她穿戴整齊來叫我起床時—深綠色領巾,艷綠色短袖上衣,裡面配搭黑色長袖貼身服,淺墨綠七分運動褲(已經穿過第31次了)—你好漂亮啊!我說。

 

汪培珽 台灣親子作家,現居香港當全職媽媽;著有近十本關於孩子管教及閱讀的書籍如《管教啊,管教》、《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