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帶孩子去參加一個建築教育團隊舉辦的免費工作坊,名叫「讓我們一起造花園」。
文:涂翠珊 筆名北歐四季,留學丹麥、定居芬蘭,至今居住北歐將近十七年。分享芬蘭創意,人文與育兒生活。
設計博物館旁邊的空地上,佈置了許多盆栽,裡頭都是常見的食用植物。負責工作坊的建築師一看到我們,就提著可愛的澆花壺過來,問我家小子要不要澆花。現場人不多,媽媽我還正在狐疑,他待會要怎麼「帶領」孩子一起「造花園」時,喜歡玩水的孩子,已經拿起澆花壺澆完一圈又一圈,澆了半小時的花也不厭倦!而建築師的現場工作,就是幫我家孩子不停地裝水。
因為盛滿水後的澆花壺很重,要走遠路比較累,所以孩子乾脆先把水倒到沙坑小容器裡,再小心翼翼地雙手捧著容器,走去遠處澆花。小小的創意舉動,讓旁邊的成人們都微笑了。
街上路過的孩子,也拉著家長一起來「澆花」,有的孩子滾到沙坑裡去堆沙堡,有的孩子跑到旁邊的木板上塗鴨,原來,工作坊就是把空間主權完全交給孩子,建築師先佈置好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美好空間,然後問孩子「需要什麼」、「想做什麼」、幫孩子準備「工具」(澆花器、畫筆、顏料),接著就放手,讓孩子成為空間的魔法師,自由為空間畫龍點睛。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活動的源起,竟也是孩童們自己出的點子!很簡單的活動,我看了卻很感動。我希望,自己也能為孩子提供結合自然與藝術的空間,讓美,成為他的創意養分。
放手讓他發揮創意
我家沒有花園,但我可以在家裡空出一角,讓他照顧盆栽,灌溉生命;我沒有一大片木板,但我可以用外頭撿來的石頭或木頭,給孩子創作,我只要提供空間與工具,孩子自會發揮他無限的創造力。
隔週,朋友也帶孩子去這個工作坊玩,這回因為木板用完了,顏料也只剩黑色,建築師就給了孩子們一堆紙盤子和黑色顏料,素材少了,創意不減,孩子將紙盤畫得龍飛鳳舞充滿韻律感,最後全部被掛起來成為裝置藝術!這個花園工作坊體驗,讓我看見隨手可得的生活素材都是孩子玩遊戲、作藝術的好材料,素材不用多,限制本身也會激發創造能量,至於「內容」,我們更是想都不用想,就放手交給天生的藝術家──孩子吧!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