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網民對教育的一些看法,在此分享《中國歐美教育對比》: 「中國:小學累、中學苦、高中拼、大學混。玩耍的年齡被迫學習,學習的年齡只想玩耍。歐美:小學玩、中學混、高中學、大學拼。玩耍的年齡就玩耍,學習的年齡才學習。小、中、高階段中國學生一般佔優,進入大學階段,歐美學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
與功課奮戰至深宵十一時
「太看重起點,必將失去終點」這句話實在可圈可點。我在教會的認識一對夫婦,有一子一女,都在九龍某名校就讀。聽說女兒想轉校了,落筆前特意求證──——他們生活豐裕,上下課有司機接送,已經省了很多交通時間,但媽媽一聽我問到功課考試,語調即變得急促焦慮。她說女兒回家洗澡吃飯後,功課要做到晚上十時半甚至十一時才完成,翌晨六時多 起床,天天如是;沒有時間讀課外書,不能參與課外活動,星期天帶著樂器通街走,打工仔父母舟車勞頓,筋疲力盡。她問老師怎麼辦點算呀? 老師無奈說:「我知呀, 無辦法」;去問校長,校長回答:說「這裏裡每個人都如是」。我問她女兒所學的用來做什甚麼?媽媽直言只用來考試,有些內容她當年中二才讀。
讀傳統校 母女齊喊苦
這位姊妹,在女兒升小學時已努力適應,但四年過後終要撤退,轉到國際學校。我問小兒子一起轉嗎?她說不需要,因那老牌男校有IB 課程,而且校長開明,功課不多。她嘆道公開評核試每三年一次,一年多前便準備,考完透過未及喘氣後又要開始操練。每一評核程序都是權力的表現,局方如是,校方如是,受害人是小朋友。另一好友的女兒在另一名牌女校就讀,去年小學畢業後轉校。我問小妮子,她說開心開心開心多了。那麼開心上課,會否應付不了將來需要,考不上好大學?
入牛津劍橋不靠功課多
上星期我收到小兒學校的周年籌款冊,詳細列明今2012年畢業生考進哪間大學,我仔細看過也嚇一跳,難怪說今年成績是歷年最好。
我不是得戚、示威國際學校有多好,只想說在大仔踏進漢基國際學校、老師申明功課不應多於半小時開始,便一直衝擊著我,令我重新審視教育制度。這十多年我幾乎沒有因功課和他有矛盾衝突,只有一次因為老師說他上課雲遊而拍檯,後來我也自責,因為雲遊正是他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