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人物‧專題 / 逆流教養 — 趙永佳 何美儀

逆流教養 — 趙永佳 何美儀

很多人認識趙永佳夫婦,由他們上中下三篇「不做怪獸家長」的鴻文開始 (step-up-kids-english.blogspot. com)。文中寫出兩夫婦多年來為三個兒子選校轉校疲於奔命的過程,三個資質、性格完全不同的兒子如何在教育制度裡跌跌碰碰。他們的信念是:順著自己的信念、孩子的資質,選一條合適的路,不用跟大隊。

撰文:陳惜姿  攝影:李偉圖
兩孩之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導師,《明報》專欄作家。曾在傳媒工作多年,擅寫人物專訪,著作包括《天水圍十二師奶》。工作尚算得心應手,常發覺做母親反而更難。 

陳惜姿

趙永佳,為普林斯頓博士,中大社會系教授。何美儀,為英語教學碩士,有 15 年中學及大專英語教學經驗,五年前開始做全職媽媽。三個兒子,老大(15歲)、老二 (12歲)現時讀國際學校,老三 (8歲) 在沙田一間街坊津校讀三年級。

 

不做怪獸家長

讀他們的「不做怪獸家長」鴻文,可歌可泣。父母跟隨主流,讓孩子隨著人群齊步走,人家鞭打我們又鞭。路雖然是擠了一點,但同路人多,心裡踏實。趙氏夫婦走上一條相反的路,三個孩子由直資小學、自然學校、國際學校、屋邨津小都讀過,疲於奔命,學費事少,所花的心力才磨人。
「你以為怪獸家長不辛苦嗎?其實跟隨主流一樣辛苦,怪獸家長都很狂燥。我們不走主流,因為有些東西我們無法認同,做不來,我們只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罷了。」
例如老大,幼稚園時本是個活潑的孩子,小一入了一間號稱愉快學習的私立小學,但入讀後才知校方非常
著重行為紀律化,兒子忽然變得很「乖」,變成另一個人。為了迎合人家的期望,整個人變得愈來愈內歛,這狀況直至轉讀國際學校才有改善。
又例如老二,智商高達150,在直資小學裡被標籤為搞事分子,學校愈壓迫,他的行為愈失控,到最後要轉到自然學校,重建他對人和學校的信心。
至於老三,性格平和,一直讀的都是平民學校、屋邨津小,愉快成長。何美儀曾在不同的中學教書,甚麼程度的學生都教過,深明學校對一些孩子的傷害,自然不想兒子成為受害者。
「我將來一定要寫一本書,叫逆流教養,教養孩子老是跟主流走會很辛苦,犧牲很大,要做很多不想做和不認同的事。」趙永佳說。
有人相信,孩子要有壓力才可成材,最好自小催谷。何美儀說,這條路根本行不通,老大到小一仍認不到「共有」這兩個字,教了又教就是認不到,數學文字題全不懂做,你能催谷他嗎?
就是小孩看來很乖,任你魚肉,你又應催谷嗎?趙永佳見過一些從小被催谷的小孩,到十多歲時反彈,那種反彈力之大,無從評估。他們形容,自己正走一條低風險的路。坦白說,當個中產階級,讓兒女入大學是沒問題的,在香港讀不到可以到外國,最多是儲錢而已。這樣走下去,兒子不會大紅大紫,不會入名牌大學,但出事的機會較小。「到現在,我會認為沒有一定對的教養方法,總之要適合你和你的小孩。若你非要他在名校畢業不可,若你的子女又乖又聰明,你便拼命催谷他吧!」名校,老大原來有機會入,因他踢足球表現好,有傳統名牌男校招攬他,老爸竟拒絕了。要踢足球又要讀名校,根本兼顧不來。

P84_1

資優的次子在主流學校屢出問題,在鼓吹自然自主,生活與學習合一的自然學校讀了一年半,整理積壓下來的負面情緒,「排毒」過後才回歸津校讀五年級,後升上國際學校繼續中學課程。
(Candy Law攝)

P84_2

 

P84_3

 

 

 

 

兩夫婦與老二,站在自然學校學生親手繪畫的橫額前,合照留念。(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雙職母親辭職去

何美儀近年來不時在報章專欄寫文章,給孩子介紹英語讀物,我與她神交已久。有一次冒昧約她出來見面,請教育兒問題,一見如故。她當英文老師十五年,五年前辭職。聽她娓娓道來雙職母親的哀歌,所有正上班的媽媽同聲一哭。
「我已經好努力,但放工已七時多。放工至睡覺那幾小時,真是忙到癲!三個兒子都搶著叫我,家裡最常聽到的就是『阿媽!』。小學功課又多,又要培養他們自己做功課的習慣。每晚跟他們講故事,都會累得睡著了,要他們鬆踭我才醒過來。」跟兒女說故事時睡著,被兒女鬆踭,那是很多雙職母親的集體經驗,多麼熟悉。我那時還趁機教小兒兩個四字詞:「不省人事」和「語無倫次」。
「問題是工作太辛苦了,一個女性去到中層,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每天要捧著一大堆工作回家,等兒子睡著了才開電腦,凌晨才覆電郵,翌日又要晨早上班。那時身體很弱,瘦得不似人形,每天頭痛。經常是頭痛著入睡,明天頭痛著醒來,每個月至少一次頭痛到嘔。」體力不斷透支,惡性循環,身體愈來愈差。她在幼子三歲多時,決定辭職,當個全職媽媽。辭職後同事才告訴她,那時她難看得像條殭屍。
她工作還是不工作,對孩子來說,原來分別很大。像老大,年少時學習速度不及其他人,從小跟著說話不多的外傭,他三歲才開口說話,讀K2仍不懂A-Z。現在回想,她認為應早點辭職。
「一個孩子頭五年的語言發展真是很重要,不單只說話,還有對世界的認知,媽媽要給他解釋很多東西。我以前已很努力,當時的我已給他最好,但若可重頭再來,我會選擇不工作。由零至十歲,給他打底,語言能力、與人相處技巧、對世界的認知,都在這時建立。」
應否辭職,是每一個有工作又有兒女的女人都想過的問題。但也有人說過萬萬不可,很多留在家等孩子放學的女人,都變成可怕的「四點鐘女巫」(孩子在四時放學)。本來在公司鞭打下屬的,辭職後便全時間鞭打孩子。

 

P86_2

趙永佳介紹漫畫及輕小說給兒子,常強調要PG(parental guidance家長指引),有些作品含色情或暴力成份,不適合兒童閱讀。

P86_1

 

 

 

 

很多家長視漫畫為洪水猛獸,但趙永佳本人是超級漫畫迷,從小讓兒子讀漫畫,由此引導兒子進入中文閱讀世界。

 

 

 

「我有朋友說,她不能做全職媽媽,她一放大假要24小時對著兒女便會發癲。香港的教育制度的確會令父母被牽著走,尤其是中產不想子女往下流,無論如何要他們入到某幾間名校。但我不是那種人,我的性格頗適合做全職媽媽。」
不工作留在家,跟孩子做甚麼?難道天天帶他們去科學館?夫婦齊說,這要看孩子和自己的個性,家長也要做合乎自己喜好的事,不能迫自己。趙永佳會跟兒子踢波、看漫畫和打機。何美儀會跟兒子在家玩角色扮演,每人身上掛支槍,在沙發和飯桌間躲來躲去兵捉賊。

 

 

親子閱讀的親密

但要數他們最重視的東西,一定是閱讀。夫婦倆都是教師,自然重視兒子的閱讀能力。何美儀尤其重視每天的親子閱讀時間。
「有一事家長和孩子都一定要迫自己做,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摟著他,給他朗讀圖書。那種舒服、溫馨的感覺,他們很享受,肌膚接觸,令他們有被愛感覺,到將來他們建立家庭,這些記憶對他們仍有影響。」

老大老二都是十分活潑的人,在當時居住的屋苑裡無人不識,尤其是老二,在學校裡會360度打轉,成為班房的景點。但一到故事時間,媽媽摟著他們讀書,便會安靜下來。他們每天都期待故事時間,那已像吃飯一樣成為生活一部分。
「到他們進入暴風少年期,他們是否願意和你傾心事,仍是靠幼年時一起閱讀建立的親密關係。」
媽媽負責英文部,爸爸負責介紹漫畫和日本輕小說。老大初小時已在看英文的chapter book了,中文程度卻不夠,趙永佳讓他看漫畫,兒子喜歡踢波,便給他看《足球小將》。如今他是少年了,中文程度已比一般中學生好,看的中英文書都是大部頭小說了。老二語言能力高,喜歡科普、歷史,四歲已看漫畫《細胞大作戰》。
家裡大家說的是英文,因不想外傭被邊緣化。中文閱讀一向是難題,尤其香港選擇有限。後來他們發現台灣校園小說很有趣,例如《君偉上小學》系列。買書則不惜公本,會專誠到台北買,香港書展也會三四千元的買,網上訂書為了省運費會寄到英國親戚家裡,待親戚來港時拿過來。

P87_1

趙宅大廳一角有間「神奇樹屋」,底層是弟弟的,
上層屬二哥。

P87_3

 

 

 

這是弟弟的私人空間,有時同學仔來探望,他便帶同學躲在這裡玩。

 

 

 

 樹屋

趙永佳在中文大學社會系當教授,一家五口連外傭住在中大宿舍,地方寬敞得讓他們在客廳放了一間「樹屋」。那本來與樹無關,四枝角鐵做成的架,四周圍著黑布,裡面是男孩的神秘世界。稱那是「樹屋」,因為經常看英文童書的人,都知道很多書中孩子都在樹上有間小木屋,那是小孩的個人天地,不由成人干預。孩子獨立而自由的意志,就在裡面孕育。夫婦倆說,香港的孩子不能有樹屋,唯有將就一下。下層是老三的,架一把梯上「樓上」,那是老二的。老大十五歲,不來這套了。一家人,三個兒子是中心,大廳中間仍是小孩的椅子,樸實無華。幾個房間的書,由學步兒到少年讀物都有,儼然是個小型圖書館,蔚為奇觀。

 

中產的心魔

訪問時我對廳中「樹屋」讚嘆有加,原來趙家遷入中大宿舍沒多久,當中也有一番掙扎。大學宿舍大抵有二千呎,不是平民百姓的慣常生活空間。他們擔心「由奢入儉難」,宿舍始終是租的,將來要搬走,大人易適應,兒子卻未必。
生活太優裕,會令人忘記民間疾苦。趙家本住沙田帝堡城千一呎單位,一家五口連一個家傭,足夠了吧!但有些大學的同事說:「你哋咁多人,點住呀?」又有另一人說:「轉身都轉唔到呀!」
趙永佳是社會學家,對這些價值觀很敏感。老大老二從前唸直資小學,同學大多是中產。中學在國際學校讀書,同學生日,會到其獨立大屋開池畔派對。要開池畔派對,先要家裡有獨立泳池。但幼子讀屋邨小學,三分一家庭拿綜援,家長有中產的,也有連認字都有困難的媽媽。香港的貧富懸殊殘酷現實,似乎濃縮了變成空氣,瀰漫在幾個兒子身邊。
「我們代表低下階層出身的中產家長,當然要不斷向兒子灌輸中產的價值,叫他們努力讀書,為將來打拼。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們好彩,生於小康之家,條件比人優越。但不要忘記社會有窮人,他們去同學家裡玩,或會發現別人家裡的環境跟自己很不同。將來出到社會,他們也一樣會遇上富人窮人,他們要想想,要怎樣對待別人。」
我問:「中產的惡夢,是兒女出身中產,將來卻做不了中產,你們害怕嗎?」
「我們已不斷準備他們不能做回中產。當然我們會讓他們有個大學學位,但以後的路,就看他們的際遇。以入息計算,他們極有可能賺不到我今天的薪水,這是社會的趨勢,很清楚的。但他們根本不是那種人,我們又沒迫他們做那種人。」趙永佳指的「那種人」,是那些贏在起跑線上還不夠,要一路領先至死方休,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最後勝利者吧!
太太何美儀補充:「我們一直替他們『打底』,從小讓他們知道,生活上的一切得來不易,買東西要看價錢,還要拿著折扣券去買(大笑)。買東西要先給我理由,而且不可不勞而獲,幾個仔從小要用好行為儲星星,儲夠了才可以買,要得到先要付出。」

 

P88_1

在這個家,由客廳到每一間房都有書,兩夫婦別的花費很少,開支最大便是買書。趙永佳何美儀夫婦跟主流唱反調,認為每個孩子智愚有別,育兒「千萬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

P88-3

 

 

 

 

老二對科普特別有興趣,四歲已看漫畫《細胞大作戰》。

 

 

 

這也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我們雖是貧苦家庭長大,但今天脫貧了,確實無法給兒女吃苦的滋味。兒女甫出生便吃好住好,視一切為理所當然,那副奉旨的嘴臉有時叫我很困擾。該如何教他們感恩?
趙氏夫婦讓老二參加社工辦的內地農村探訪團,五日四夜住在廣西農村,要落田,又要入學校教三堂英文,為百多個小朋友搞fun day。
「我們無法給他創造貧窮的環境,唯有讓他經歷一下。他回來寫感想,說自己很幸福,說香港人很假,就是笑也是嘲笑。農民才會真心地笑,在那裡有真善美。我們頭一次聽他說這種話!」
至於老三,讀的是平民學校,同學來自各個階層,有特殊需要的同學如自閉、專注力缺乏等又特別多,很多是給大校趕出來的。孩子要認識到,這些同學也是人,只是有不同需要。有一個同學有自閉傾向,正接受治療師訓練,老三被委派當他的小天使,同學接受訓練時,老三要坐在旁邊,治療師每次叫他扮演不同角色,一時要發脾氣,一時要搶他的玩具。「每次出門,老三都是興高采烈的,他很重視這角色。這些機會很珍貴,可訓練他的同理心。從小接觸不同的人,長大後才不會排斥別人。」媽媽說。
這都是大家的心魔,我們明知社會千奇百怪,但中產家庭成長的孩子卻只看到眼前那一小塊。知足和感恩,才是最難學會的東西。

 

 後記: 等孩子長大, 急不來

父母的對話,沒完沒了,不如以一個小故事作結。話說老大在早年學習速度比人慢,到K3仍認不到多少生字。何美儀孜孜不倦,在床前每晚給他說故事,有一晚她在讀Berenstain Bears時又睡著了。迷迷糊糊間,她聽到老大竟能接著讀下去,她驚醒,摟著兒子開心得說不出話來。拉扯三個兒子長大,如今來到中途,他們有個小總結:「我們要等孩子長大,有些事急不來,期間要不斷做功夫,那一天必會到來。」

爸爸媽媽們,共勉之。

 

 

原文刊自《 FAM 樂活 .家》 2012 年 5 月號


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