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M健康 / 鄺易行博士 :低糖口味 從小培養

鄺易行博士 :低糖口味 從小培養

小孩子天生愛吃甜的東西。吃後,生理和心理均有正面的反應,會覺得開心、滿足,甚至有鎮痛的作用。食用過多的糖分對健康影響深遠,但要他們不喝汽水、減少食用糖果或甜品,實在頗有難度,再加上生產商排山倒海的推廣攻勢,孩子被「耳濡目染」,家長絕不容易令孩子就範。最好的方法是由嬰兒時開始就培養他們少鹹、少甜的飲食口味,亦要在平時生活實踐「少糖家居」,並培養小朋友喝白開水而非含糖飲料的習慣。

鄺易行 良食關注組創辦人,香港大學生化系博士。對食物營養有深入認識和研究,著有《 腸道,決定你一生健康!》。

健康飲食

 

吃糖如吸食可卡因

要減少食用添加糖,實在有很充分的理由。上期提過喝含糖的飲品除了會大大增加攝取的熱量,及小朋友患上癡肥的機會外,添加的糖卡路里是「空」的(empty calorie),沒有任何其他營養素;攝取過多,小孩感覺不想吃東西,減少食用真正食物(real food)的機會,或會令他們營養不良呢!還有很多有關食用糖的害處,近年才給科學家發現,包括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增加患上糖尿病機會;減低學習能力,及增加患上某些癌症機會等。糖是一種可以令人上癮的食物,吃糖後,腦部受到刺激的「獎勵區 (brain reward region)」就如吸食可卡因時一樣(註1),愈吃愈想吃,愈吃愈多,沒有糖時更會有焦慮的反應,對心理及生理都構成影響。筆者就認識一些無「可樂」不歡,及喝檸檬茶要放八粒糖的朋友!添加進食物的糖對身體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專家的建議一般都是可免則免。

有朋友會問,將白糖換成黃糖,是否可減低攝取糖分?其實不然,糖就是糖,攝取黃糖只會增加攝取原糖的各種元素。近年,添加糖分攝取量的指引,比一直以來定下的都要低,以下是美國心臟病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針對添加在食物中的糖作出指引,包括白糖、黃糖、蜜糖、糖漿、甜味添加劑和高果糖漿(high fructosecorn syrup,HFCS)等。

AHA建議每人每日可攝取來自添加在食物的糖的份量為:

美國人一般比香港人高大,每日所需攝取的熱量比香港人為高。香港營養師協會(Hong Kong Dietitians Associations, HKDA)給我們香港人的指引是:男士,25克;女士,19克。

 

轉吃天然的含糖食物

不吃糖而要滿足吃甜點的慾望,其實可以吃天然食物。生果、蔬菜、穀物、鮮奶等均含糖分。跟據AHA的建議,這些天然食物中的糖分均不須計算在每日糖分攝取量內。因為這些食物除了含糖分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營養素,包括食用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故多吃也沒有問題。

但現今不少生產商將產品標示為「健康食品」,事實上卻殊不健康,乳酸飲品便是其中一例,其含糖量極高。要將小朋友的每日添加糖攝取量減至最低,家長就須花一點心思:

從小培養低糖、低鹽飲食口味 – 有研究指出,小孩的味蕾,是由嬰兒時開始培養的;家長的偏愛,對小朋友往後口味的確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從小就給予濃味的食物,長大後便喜歡多鹽、多糖的食物。如果給他們從小多吃天然健康的新鮮蔬果,小孩日後便會愛吃這些食物,對垃圾食物的興趣便不會那麼大( 註2 )。此外, 如果小孩愛吃鹹味重的食物,他們喝高糖汽水份量亦會相應增加。無論如何,身教是最重要的,若父母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孩子們也會容易採納父母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