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幾天臉上出現紅點,會否是皮膚敏感抑或不明原因造成的微絲血管爆裂?原來這些血點有機會代表寶寶血小板不足!
新生嬰兒的血小板不足是指血小板數值低於150,000 micro / L, 若數值少於50,000 micro / L 屬於嚴重, 當中發生率低於1%。血小板不足較常出現於母親
懷孕期間血小板偏低、早產嬰兒或因感染而引起, 但當中有兩種情況與免疫系
統有關, 一種是「新生兒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Neonatal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a),另一種是「新生兒同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新生兒自體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由於母親帶有血小板抗體, 抗體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並破壞嬰兒的血小板引起, 常見於母親患有紅斑狼瘡症丶甲狀腺機能亢進丶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自體免疫性疾病身上。
大部分受影響的嬰兒出生後並無即時異樣,但在出生後第三至四天為血小板數量最少的時間,此時寶寶皮膚上可能出現血點(Petechiae),嚴重更可能出現黏膜出血及需要輸入血小板補充,或給予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一般血小板數量低下的情況可持續一個月,也有少數會延長至四至六個月才恢復正常。
至於另一種「新生兒同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情況則相對嚴重。嬰兒主要遺傳了來自父親而母親沒有的血小板抗原,從而激發母親在懷孕時產生抗體,所以稱為「同族性」。在母親懷孕後期更可能影響胎兒出現嚴重血小板缺乏甚至腦出血等情況。
在寶寶出生後,除皮層出現血點丶黏膜出血丶瘀青外,更可能有血尿或吐血等情況。過半數嬰兒出生時的血小板數目低於20,000micro / L。雖然只屬暫時性,但醫生需要密切監察嬰兒約一星期,並為嬰兒安排超聲波檢查腦部是否有出血情況。治療方法則需給予免疫球蛋白及使用類固醇治療。在此情況下母親一般並無病徵。
所以如果第一胎有血少板減少症情況出現,一般都會同時檢查母親及父親血液中是否含有血小板抗體。若再次懷孕需要從懷孕滿20 周起密切監察胎兒狀況及選擇剖腹生產以減少因順產而可能導致身體創傷而出現嚴重出血併發症。
相關閱讀:《孕育健康BB!醫生爸爸100個育兒你問我答》
實體書>>http://bit.ly/2YCVp9q
電子書>>http://bit.ly/2yEs8AB